“一辈子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大陆台商的改革开放记忆

编辑:王瑞颖|2018-12-13 17:25:34|来源:新华社

“没有来大陆,就不能真正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的加乘效应。一辈子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幸运的是我们台商把握住了,实实在在受益了。”回望在大陆的创业历程,北京捷安特商贸公司董事长林清发感慨万千。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同样为台湾同胞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随着两岸交流恢复并持续扩大,台商群体立于潮头,在大陆发展的时代巨流中写就无数创业传奇。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已广布大陆东中西部的台商抚今追昔,有着共同的体认:成为大陆发展进步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分享者,是弥足珍贵的经历,其中更蕴含着继续前行的信心、勇气和责任。

 

西进、西进、西进:与大陆发展同步迈进

 

时隔多年,宗绪惠仍清晰记得初到江苏小城昆山的情景:马路两边全是农田,牛车慢悠悠经过,晚八点后饭馆就打烊……如今,昆山被称作“小台北”,高楼林立、道路宽阔,10万台商台胞在此工作生活。宗绪惠去年当选昆山台协第十三届会长时,企业会员多达1487家。

 

“当年来之前根本不知道昆山这个地方,只是到上海、苏州路过这里,休息一下、上个洗手间。”宗绪惠说,没想到逗留虽短却受到热情邀请,许多台商和他一样,被昆山人招商的韧性、亲商的热情所感动。

 

自1990年首家台企落户至今,昆山已累计批准4903个台资项目,投资总额593亿美元。统计显示,台资对昆山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七成。

 

同样沿海的广东东莞,由于毗邻港澳,拥有政策和区位等优势,也成为大陆最早的台资聚集城市之一。“充沛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解决了传统制造业在岛内遇到的瓶颈问题。对我们来说,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是一个最富创业家精神的地方!”1993年就来到东莞洪梅镇开办拉链厂的台商吴妙根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大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台商的事业版图不断拓展,广袤的中西部逐步进入他们的视野。台玻武汉工程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朝镕算过一笔账,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的人口总和是台湾人口的十倍以上,而“武汉正是辐射中部四省的通衢”。

 

在63岁的重庆台协会长李文勋看来,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结点,是重庆这座西部重镇无可比拟的优势。“粗略计算,目前在渝大小台企超过2000家,常年居住台胞超过3万人。”他介绍说。

 

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大陆方面始终支持、鼓励台商发展,大陆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吸引着台商不断扩大产业布局,也让“爱拼才会赢”的台商精神广为人知。据商务部统计,截至今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已达10.58万个,实际使用台资674.6亿美元。

 

“大陆关心、服务台商是真心实意的,各地在土地、税收、人力等方面都提供优惠政策。”在成都、桂林、济南等地都有投资的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赖正镒说,台商获得长足发展,与大陆各级政府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和提供的政策协助是分不开的。

 

拓展、转型、升级:与大陆发展同步提升

 

1994年,林清发在北京开了第一家贩售捷安特自行车的门店。彼时,专注大陆内需市场的台商还不多。在两千多公里外的东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热潮如火如荼。台商最初选择这里,大多投资的是制造业,靠接订单代工就赚得盆满钵满。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让万家百姓日渐富足。台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尤其近年来,大陆民众消费力提升,内需空间受到台商普遍关注,服务业成为他们转型发展的新领域。如今,“呷哺呷哺”“鼎泰丰”“天福茗茶”“宝岛眼镜”……众多的台湾品牌已为大陆民众熟知,受到广泛青睐。

 

担任北京台协会长六年多,林清发在不同场合都常说这样一句话:“台商脚下就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市场。”如今,捷安特在大陆的专卖店已有约3000家。这位颇有声望的资深台商还直言,捷安特早早看到大陆自行车运动休闲市场的潜力,提前布局,发掘更高附加价值,“我们又一次踩对了点”。

 

28年间辗转大江南北的台商王淑贞感触尤深。“从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陆‘跳跃式发展’让台商也得到了难以置信的成长速度。”她说。

 

在与台湾“五缘相通”的福建,台企数量超过7000家。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不断深入,“海峡客”的舞台越来越宽广,向第三产业拓展的趋势日益凸显。

 

2015年,台湾合作金库商业银行福州分行正式开业。“我们从台企上下游延伸到大陆企业客户,慢慢做起来。”分行长朱训雄说,以同等资金规模来看,大陆的业务获利明显比台湾好。

 

今年初,大陆出台惠及台企台胞的“31条措施”并迅速推动落实,其中不少内容是为台企提供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样一个“大礼包”着实令台商们感到欣喜。台商迎来加快转型升级的良机,翻开了与大陆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的新页。

 

浙江宁波敏达机电有限公司享受相关税费优惠后,每年节省成本近1400万元,公司因此可以增加研发投入,实现营业额年均20%的增长。“我们在研发费用、技术升级、设备改造方面更敢于投入,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董事长林玮信说。

 

深耕、传承、逐梦:与大陆发展同步创新

 

从制造业拓展到服务业领域后,吴妙根的“生意经”一度卡壳,促使他决定让儿子从台湾来东莞帮忙。作为“台商二代”的吴森胜只用一年多便将生意扭亏为盈,还另辟商机,做起连锁咖啡精品店。

 

位于洪梅镇的老工厂里,吴森胜从云南移来的连片咖啡树长势喜人。吴妙根也激发出继续开拓的热情,正筹备将分散的生产线重新整合,迁往设在广西玉林的新厂区。在各自的商业道路上,父子二人专注点或许不同,但都步履不停,台商敢闯能拼的品格正在大陆的投资沃土上薪火相传。

 

光阴荏苒,代际交替,“台商三代”的面孔亦始浮现。台湾青年曾冠颖在福建漳州长泰经营茶业。从爷爷开始,曾家三代人在这里耕耘近三十载,从种植台湾水果、台湾茶,到传统渠道卖茶,再到创立茶叶电商品牌,家族生意蒸蒸日上。

 

曾冠颖现在经营的招牌叫“联邦调茶局”。“但我的代号不是‘007’,而是‘003’,因为我是台商第三代。”他自豪地说。

 

与家庭传承不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怀着“从零开始”的梦想,和老一辈台商一样,勇敢跨越海峡,在大陆白手起家,成为“新世代台商”。

 

为帮助台青发展,国台办已在20个省市授牌设立了76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这些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重要平台已形成初步集聚效应。最新的“31条措施”和各省市区推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落地办法,更是让台青创客们意气风发,锁定大陆就是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三年前,台湾青年简子复参加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其后便投入“实战”,很快摸到大陆互联网产业腾飞带来的商机。如今,他带领团队在中关村运营一款互联网产品,提供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几十种趣味小测试,已与今日头条、优酷等大陆知名互联网企业有过合作。

 

“大陆跟台湾没有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更适合台湾年轻人来闯一闯。”简子复说,创业如同打职业棒球联赛,这场用一辈子去打的球赛,“要玩就一定要到最好的赛场去”。(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 记者:陈键兴、赵博、石龙洪、查文晔、刘斐、陈寂、张展鹏、许雪毅、吴植、方列、赵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