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支援拉萨18亿元

编辑:王瑞颖|2018-10-16 11:23:35|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前,包括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当雄县在内的拉萨市全部区县实现脱贫摘帽,拉萨市是北京市第一个整体脱贫的对口支援地区。能实现这样的成绩,产业方面的对口帮扶功不可没。“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北京市支援拉萨18.37亿元,其中计划内13.04亿元,计划外5.34亿元,今年计划援助3.6亿元。

 

养羊养鱼 特色农业养殖齐上阵

 

北京援建拉萨指挥介绍,在产业帮扶上,注重企业精准帮扶,全产业链驱动贫困户增收。农业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对口帮扶也在农业方面多点开会。

 

尼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处于拉萨市末位。北京市投入援藏资金1.31亿元,实施了尼木藏鸡原种保护及养殖、藏鸡标准化养殖等项目,参与的群众每年每户可增收1.6万元。

 

在拉萨马乡岗吉村,朝阳的王四营乡支援150万元建立了西藏绵羊养殖基地。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目前已经建设了五栋羊圈,养殖了1200多只羊,已有200多头羊出栏。这里的海拔将近4000米,人的呼吸都有困难,但养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马乡乡长王定平介绍,目前安排了3个贫困家庭的人在这里工作,每月每人工资为3500元,全家都实现了脱贫。他们的计划是今年底销售五六百只羊,下一步将争取建设一个羊毛加工厂,解决更多人就业。

 

北京援建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在羊达乡落地后,直接吸纳130余名有劳动力贫困群众就业,累计有200余名贫困群众参加种养殖培训。羊达乡和北京二商合作,引进了鲟鱼,目前已经有五户共十几个人就业,人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预计到10月底会有四五万尾鲟鱼。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西藏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很多产业不能上马,但当地的壮美山河,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景点成为产业帮扶的发力点。

 

尼木县位于拉萨到日喀则中间,北京市援藏资金投入6000多万打造旅游景点,帮助当地形成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产业为核心驱动的多元产业结构转型。尼木县卡如乡打造了卡如沟·核乡寻忆民俗体验村项目,原来居住在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的14户牧民,整体搬迁到海拔较低的新家,他们的旧房打造成咖啡厅和民宿,高海拔咖啡厅独具风韵,5月开始营业,已经接待了9000多人,收入18万元。搬下来的居民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赤朗村牧业组的罗布桑珠表示,他搬下来后全家都在附近务工,收入远远超过了贫困线。同时,这里还尝试在90亩土地上种植了一万棵桃树,成活率超过七成,明年可能就结果,这样的尝试也让当地居民喜出望外。

 

位于拉萨近郊的德吉藏家,北京市投入6000万元援建,旨在打造民宿文化体验村。德吉藏家运营负责人蒋晓丽介绍,这里的100户人家都是异地搬迁来的贫困户,共408人,今年5月,40间房先期投入运营,建成后这里将是西藏最大的民俗村。收入将按四成的比例每季度给村民分红,一期入住率达八成,下一步将做二期的推广宣传。

 

延伸产业 瞄准脱贫后奔小康

 

北京市援建拉萨指挥部介绍,北京市的产业帮扶还注重延伸产业链条,脱贫之后瞄准小康。针对当雄县牧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北京市投入3.25亿元支持县里实施了净土牧场、纳木错圣水厂、康玛温泉度假村等10个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1850户82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越过了脱贫标准线。

 

城关区是拉萨中心城区,截至2018年6月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153.23元增长到18525.95元,增长7.6倍,贫困发生率连续3年下降,返贫率为零,贫困群众满意度达到97.8%。2017年即成为西藏首批脱贫贫困县(区)。在北京市支持下,城关区以高标准奶牛繁育中心为发端向产业链条上下两端延伸,推进实施投资2.97亿元的嘎巴生态牧场项目和估算投资3.06亿元的乳制品加工厂项目。两个项目运营后,解决困难群众就业330名,为城关区1030名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跨县区2490名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增收620元。(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