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台当局再被美国打脸 心碎一地只因打错算盘

编辑:左妍冰|2018-09-19 09:59:48|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被称为“台独靠山”的美国直接打脸蔡英文当局。9月12日,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莫健在华盛顿智库“全球台湾研究中心(GTI)”举办“确保和加强美台关系”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美国对台做任何事情都要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一个步骤代价超过好处,或许就不是正确的时机去做。他举例,美国航母去高雄停靠就是这种实际得不到好处的没有意义的行动,“反而可让大陆趁机触发‘武统’正当性,‘受害者’首先是台湾”。无独有偶,美国国防部近日以“资源有限”回绝了美国国务院派海军陆战队进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的请求。在中美贸易战激烈,中美双边关系经受重大考验的当下,美国突然放下高举的“台湾牌”,台湾的民进党当局、那些顽固“台独”分子,可谓心碎了一地。

 

美国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影响两岸关系的走向。但是,熟悉两岸关系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从来也不是两岸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人民解放军回到东南沿海,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列入大陆议事日程。195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定要解放台湾》社论,9月3日,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给国民党军队重大杀伤。当时,美国第七舰队游戈台湾海峡,妄图遏制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蒋介石也知道,要阻挡大陆攻占沿海岛屿,唯有依靠美国的支持。1954年12月2日,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然而,这一纸协定并没有为国民党军队带来共同防御的盟友。1955年1月18日,华东军区发动“一江山战斗”,经过三个小时激战,全歼一江山岛国民党守军。解放军进攻一江山岛时,原来在大陈岛附近海面的美国军舰都不见了,蒋介石知道美国人靠不住,于1955年2月7日,发表《告海内外同胞书》,宣布撒出大陈岛。大陈岛撤退不仅使国民党失去了反攻大陆的一个重要基地,也彻底的失去了东南沿海的战略主动权。2月25日,继大陈岛撒退后,4000国民党军队撒出南麂山岛。至此,国民党彻底退出了浙江沿海。

 

上世纪50年代的这次“台海危机”充分表明,美国介入两岸深度,是由美国的利益决定的。抗美援朝战争后,东西方冷战的大幕已起,处在第一岛链十枢纽位置的台湾当然是遏制大陆的一张最有份量的牌。蒋介石知道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份量加重,妄图将美国拖入两岸争斗的火坑。蒋介石对美国表示:“我控制下之大陆沿岸岛屿,计有三十余个。最主要者为大陈、马祖及金门三个地区。我望美至少将此三地区各岛之防卫,包括于第7舰队责任范围之内。”但美军只同意协助防御台澎,经过不断游说,最后在《共同防御条约》中加上“经共同协议所决定的的领土”,以为可以拉美军协防金马及浙江沿海。然而,不直接与大陆对抗是美军底线,蒋介石拿着墨迹未干的协议,看着解放军占领了浙江沿海岛屿。这纸协定,是救不了火的。

 

今天的台美关又何尝不是这样。这几年,无论是奥巴马“东亚再平衡”战略,还是今天特朗普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美国遏制中国的力度在增大,台湾再度成为美国手中一张“最好用最廉价”的牌。台湾的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以为中美竞争,是“台独”的机遇,采取“倚美抗陆”的一面倒战略。在台湾的游说下,美国国会的亲台议员们也确实给了台湾许多久盼未至的甜头。《台湾旅行法》要开启美台各层级官员互访、两个年度的《国防授权法》要开启两军互访军舰互停这些严重冲击大陆底线的恶例。“台独”们欢呼雀跃,仿佛美军会立马帮助他们实现“台湾独立”的春秋大梦了。然而,莫健的发言,其实是宣布《国防授权法》像当年的《共同防御条约》一样,只能看,不能用,让你爽一下而已。拒绝陆战队进驻台北,更是表明,在两岸关系上,美国并不想挑战中国的底线。

 

其实,中美是老对手,美国遏制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霸权的本质要求。但是能否遏制中国则是由中国的力量决定的。美国遏制中国的最坏结果是中美重新走上“冷战”的老路。但是,这肯定不是美国要的结果。因为,美国要这个结果很简单,只要在台湾问题上突破中国底线,中美关系立即发生质变。美国要的是霸权,当美国发现它的力量并不能使中国屈服,甚至,遏制反而在壮大中国力量的时候,中美合作的时代又会来临。

 

所以,台湾的一些人,妄图在中美竞争中渔利,大概会打错算盘。美国会给你甜头,我相信在你们游说下,后面还有,但是,美国绝不会突破大陆底线,除非美国想把台湾掀翻。就像当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议“总统授权第7舰队部分舰只在对台湾海域进行例行巡逻时,可以对中国沿海的大陈岛进行友好访问,目的是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显示力量,阻止他们对这些岛屿发动攻击。”美国的各种友台,更多的时候只是显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力量,打一张牌而已。

 

在两岸关系上,过去力量弱小时,大陆没有退让,现在,更不会让任何人恣意妄为。大陆统一的坚定意志过去是现在更是两岸关系的主导力量。(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