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古”方式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编辑:白宇坤|2018-05-18 15:23:31|来源:光明日报

以“复古”方式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杭州高级中学校庆文言文公告微信推文截图 资料图片

 

以“复古”方式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以“复古”方式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5月14日,杭州高级中学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文言文版的校庆公告。几个小时后,这份特别的校庆公告在朋友圈刷屏了,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在留言区更是引发了持续热议,点赞者认为公告让人耳目一新,传播效果极佳,同时质疑者也不少,表示文言文晦涩难懂,“高冷”“堆砌辞藻耳”,没有多大价值。

 

一般来说,校庆公告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杭高的这份校庆公告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全文共932字,共有74处注释。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生僻字,甚至有些见都没见过。比如菁莪[jīng é]、菑畬[zīyú]、矧[shěn]、岐嶷[yí]、尊斝[jiǎ]等等。杭高校长蔡小雄在朋友圈转发时,开玩笑说“全读对的可聘为杭高名誉校友”。

 

记者看到公告的正文全部采用纯古文书写,并且是骈体文。从文中的大概释义了解到,这份校庆公告第一部分写杭高的养正贡院文脉、发展历程、办学理念与追求、校园文化与环境等;第二部分写杭高办学成果,重点描述杭高为国家培养的各领域栋梁人才;第三部分重申学校办学之胸襟、育人之宗旨,抒发校友对杭高的眷恋之情,诚邀校友回校参加120年校庆,共绘学校发展宏图,并祝福杭高在第三个甲子更加辉煌。

 

这篇校庆公告洋洋洒洒,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所以翻译起来比一般文言文要难很多。如果一一对照看完,要花近半个小时,由此许多人感叹“古文素养不够,没怎么看懂”“好多字都念不出来,比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都难”。

 

公告的主要执笔者、语文教师高利是杭高校庆办公室主任,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这篇公告从酝酿到写作完成,花了他近一个月时间。最后定稿经过多次修改,还请了浙大教授和文学老师指导。所以,除了他主笔外,同校老师和热心校友也参与了,这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有人在网络上质疑为什么不用一看就懂的白话文?很有互联网传播思维的高利解释说,通常发公告,时间、地点、事件一两句话就完了,如果再想写写办校历史、办学理念,用白话文说就会有些生硬。用官样版本发布也没人要看,没人会转的。但改用文言文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都巧妙藏在了注释里,用更风雅的方式去传播。比如,说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弘文究理,博开桃李之门;饫义餍仁,尽表松筠之节”;说杭高师生英才辈出,就是“若我杭高,养正龙潜之士,传薪凤起之区”……

 

杭高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浙江的贡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899年的“养正私塾”和创办于1906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28年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1988年,复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学校历代师生名人辈出,李叔同在这里教过书,鲁迅在这里种下樱花树,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都曾在这里求过学。校长蔡小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杭高是百年名校,发文言文校庆公告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历史定位和传承定位。发文言文公告本意不在为难大家,而是想用一种风雅的形式传播杭高文化,凝聚校友力量。

 

对于部分公众感觉“高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质疑,高利认为,文言文或许看起来“高冷”,但下面附的注释则很有“温度”。况且,74处注释,有的出自《论语》,有的出自《诗经》,大多数内容都是高中语文课程里涉及的内容。很多时候读不懂文言文,不是字词和语法的问题,而是缺乏理解的语境,欠缺相关的古典文学常识和知识。公告后面跟着注释,就是为了引导大家回归原著,回归经典。

 

“如果公众愿意了解杭高,那么这些现代文版的注释非常清晰明了,同时我们将与学校相关的注释用彩色标出,解决了所谓阅读障碍。”他表示,选择文言文的形式首先是想向知识分子先辈致敬,向传统文化致敬。其次,杭高不仅是浙江省最早的公立中学,还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们对于各种现代的形式早已见多,我们期待以这种‘复古’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也算是为树立起大众的文化自信、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作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