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让发展中国家成为多边开发银行大股东”——访亚投行投资运营局局长特拉瓦尼松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投资运营局局长苏佩·特拉瓦尼松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亚投行投资项目已走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多国,为这一区域互联互通与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六次领导人会议3月29日至3月3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特拉瓦尼松在会议期间告诉记者,2016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亚投行成员数从57个增至84个,向24个项目提供贷款超过42亿美元,其投资项目已走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多个国家。
特拉瓦尼松表示,从一个位于缅甸的小型能源项目开始,老挝的国道升级、越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纷纷获得亚投行关注与支持,投资额不断攀升。“此外,我们还密切关注柬埔寨电网和泰国私营领域的潜在项目。”
特拉瓦尼松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正确投资有助于推进区域减贫事业,正如中国俗话所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扶贫方面具有十分成功的经验。
另外,特拉瓦尼松表示,如能获得投资升级电力系统,次区域相关国家的贫困人口不仅能免受频繁断电之苦,还能节省电费支出,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就有人质疑亚投行是所谓“中国的银行”,特拉瓦尼松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事实上,作为主要出资方之一,中国仅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区域互联互通这两个有益于区域和世界发展的领域向亚投行贷款,而主动选择将资金更多地留给其他国家,这是十分慷慨无私的举动。
特拉瓦尼松说,亚投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让发展中国家成为多边开发银行大股东,并切实关注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开业头一年,亚投行就批准了7个亚洲国家的9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约17亿美元;去年,又批准了总投资额25亿美元的项目,印度和菲律宾等国都在首先受益范围之内。
3月30日,特拉瓦尼松在GMS工商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基础设施开发——GMS合作的驱动力”的演讲,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向听众阐释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在能源、交通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她认为,该次区域已取得惊人的发展成就,但与各国间迅速增长的贸易额相比,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与区域运输走廊建设的完备计划相比,实际完成情况仍较落后。此外,该区域还面临电力供应短缺、信息通信技术有待改善等挑战。
特拉瓦尼松表示,各国携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将为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带来强劲动力。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即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于1992年。其宗旨是加强次区域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新华社河内4月1日电 记者王迪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