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31条措施屡获赞 两岸融合加速中
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9个部门日前发布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在台湾社会引发阵阵好评。3月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我们不仅要把31条措施落实到位,还会根据新情况新需求,研究出台更多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感慨道:面对当前两岸形势,大陆所做的工作非常好,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影响台湾老百姓福祉。
岛内有金融机构调查显示,35岁以下人群中,有至少七成愿意到大陆工作。台湾《远见》杂志调查显示,五成台湾民众愿意“西进大陆”。大陆推出大规模、深层次的惠台措施,便利了台湾民众在大陆工作、生活和学习,也是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各种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绝佳体现。台湾学者陈钦春就认为,31条措施“比想象来得早,范围又涵盖全面”,直接切入台湾人民的需求,将会边缘化台湾的政党。陈钦春坦言,他没有料到,大陆真的掌握台湾脉动,清楚知道台湾老百姓的想法。
大陆推出31条措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决策,前国民党“立委”苏清泉认为,31长措施“让台湾百姓很有感,且未来磁吸效果还会再扩大”,他同时认为,两岸终究要统一,只是哪时候统一不知道。台湾陆委会前主委苏起也称赞,大陆对台措施“前所未见”“效果会很大”,苏起同时警告岛内分裂势力,台湾过度刺激大陆,统一时间会提前,“台独”则是自寻死路。在大陆担任教授的台湾学者傅昆成从统一进程的高度看待31项措施认为,两岸已经进入“实质统一”的进程,意味着两岸从“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变为“兄弟同舟一命”。台湾中正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廖坤荣具体评价了31项措施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这是两岸“经济统一”的加速器,两岸融合也会因此逐渐形成。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九大对台报告和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均强调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持续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31项措施的推出,是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十九大报告涉台内容的阶段性成果。
31条措施在满足台湾民众于大陆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让致力于两岸交流的台湾人士倍感温馨。曾任台湾陆委会副主委的台北市长参选人张显耀认为,31项措施是近年来等同“国民待遇”对台释出最大规模的优惠,这也是台湾方面长期以来与对岸沟通及努力争取的目标。知名媒体人黄智贤感慨,大陆直接让台湾人在没有服贸协议下,完整的享受服贸协议的一切优遇。
很明显,大陆宣布31项措施是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台阶、有了新发展的标志,也是由两岸交流走向融合发展的重大事件。面对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同时放任岛内各种形式的“去中国化”行为,大陆“反独促统”的意志是坚定的、行为是有效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郑振清点出了31条措施的深刻意涵,他认为“两岸分离多年,已经形成两套社会政治制度”,“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涉台公共政策,是以大陆为主场,吸引台湾民众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没有统一,我们就先进行吸纳式发展,造福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同胞,这是跟东西德、朝鲜半岛都不一样的促进统一的路径,把统一之后的公共政策的措施提前搬到统一之前来提出,降低了促进国家统一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31项措施也在引发台湾民众思考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甚至给后者施加压力。全台商圈总会长胡神贺就认为,两岸交流应该你来我往,“当大陆开了门,我们至少也要开一扇窗。”台湾政治大学前校长张京育道出了真相,两岸目前陷入僵局,大陆只好单方面来做,两岸之间走向了一个逐渐融合的道路。他也希望台湾对大陆采取同样政策,有更好的空间来进行。
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岛内不断进行或是放任各种形式的“去中国化”行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仍然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原因即在于“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心的骨肉天亲,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台当局企图污名化31条措施,甚至可能做出继续阻碍两岸人民来往的行动,杨毅周说,对两岸同胞有好处的事,如同两岸自然发展规律,谁挡得住?
尽管民进党倒行逆施,台湾民众仍然可以在大陆、台湾之间自由选择,“用脚投票”成为民意的风向标。老兵、台商在不同时期承担了“两岸粘合剂”的作用,未来越来越多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台湾人将从他们的手中接过传承的火炬,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统一大业。(作者:李东海,四川省台湾研究中心)(本文系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