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台商的“东莞生意经”

在深圳一座高约300米的大厦里,一家咖啡体验店刚刚开业。这是台湾青年吴森胜在珠三角开的第5家门店,他想以新店为契机,让精品咖啡与更多大陆顾客“相遇”。

 

吴森胜有一个身份标签:“台商二代”。他的父亲吴妙根,已在紧邻深圳的东莞开了25年拉链厂。三年前,父亲将儿子叫来广东接手家族生意,没想到抓住商机的儿子,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创业历程。

 

吴氏父子的故事,正是东莞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许多台商家庭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大门开启。恰逢大陆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台商纷纷以探亲名义赴大陆考察,寻找投资机会。东莞由于毗邻港澳、拥有政策区位优势,备受台商青睐,成为大陆最早的台资聚集城市之一。很快,东莞在全国首创“三来一补”模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993年到东莞的吴妙根,自认为“晚了一点”,便在相对落后的洪梅镇开办了拉链厂。大陆充沛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降低了台湾传统制造业的成本,解决了企业在岛内遇到的瓶颈问题,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对我们那代人来说,就是一个最富创业家精神的地方,有着大把机会。”吴妙根说。

 

没有路灯只有香蕉树的厂区,去一趟要坐吉普车颠簸许久……吴森胜幼时记忆里,父亲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里创业成功。为打理生意,吴妙根留在东莞过年也是常事。

 

台湾人崇尚“爱拼才会赢”,这在“第一代台商”身上尤为明显。“那时,满脑子想的就是打拼!”吴妙根笑着说,搭乘大陆飞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企业的努力得到了丰硕回报。

 

随着越来越多台商“登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凸现出来。2000年,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在东莞建成,吴森胜被从台湾接过来读书。“我希望小孩早些来大陆‘接地气’,了解这里的环境,未来多一个发展的可能。”吴妙根说。

 

父亲的打算没有落空。从制造业拓展到服务业领域后,吴妙根的“生意经”一度卡壳,旗下一家高尔夫球会所接连十余年亏损。终于,他想到让儿子帮手。

 

大学学习企管专业的吴森胜原本在岛内一家顾问公司上班,听从父亲召唤“西进”东莞后运用所学,只用一年多时间便将生意扭亏为盈。打拼之余,他发现大陆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喝咖啡,便决定抓住商机,开创了一家连锁精品咖啡店。

 

而今,咖啡生意越做越顺。像多年前的父亲一样,吴森胜也将人生重心转到了大陆。“我们父子走在不同的路上,各自努力。”年近七旬的吴妙根说起两代人先后扎根东莞的经历,感慨中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

 

吴森胜接管会所前一年,台湾青年程汉强也接到了台商父亲的“调令”。

 

从爷爷那辈开始,程家就是一个“制鞋之家”,程汉强的父母把工厂从台湾搬到了东莞。“起初发展顺风顺水,家里条件也很好,我10岁时就被送到美国读书。”程汉强回忆说。

 

然而随着全球市场深刻变化,传统外向型的中小台企开始出现生存压力,不得不探索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

 

从纽约飞到东莞的程汉强,当时面对的正是一个薄利而订单渐少的代工产业。在工厂没待多久,他就觉得代工生产已无竞争力,应该建立自有品牌,这样的想法却一度不被家里接受。

 

“我赌气回了台湾。直到一次旅行,看到少数民族捕鱼的船,灵感迸发。”程汉强说,重返东莞后,他拾起父亲创立又荒废的商标“HAMS”,作为一个鞋的新品牌孵化,并以中华文化为创作源泉悉心打造。

 

一个濒临倒闭的台资鞋厂,在“台商二代”的手里重现了生机。如今,程家品牌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宁波等18个城市的线下门店销售,以“时尚”“潮”著称,还入驻了东莞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我们基地里,有不少‘台商二代’的创业项目。他们从父辈身上学到非常实用的知识,对大陆市场与社会环境也更加了解。可以说,他们正在书写新的台商‘登陆传奇’。” 东莞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营运长黄朝凯说。

 

吴森胜总愿意把现在做的精品咖啡也看作制造业。“从咖啡豆烘焙到每一杯咖啡制作完成,都是制造的过程,只是多了一个和消费者接触的环节。”他说,在新兴产业领域里,父亲传授的经验同样奏效。

 

大陆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不断出台措施推动落实台企享有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两代台商都从中看到了更大机遇和美好愿景。

 

在洪梅镇的老工厂里,吴森胜从云南移来的连片咖啡树长势喜人。吴妙根则在筹备将分散的生产线重新整合,迁往广西玉林的新厂区。在各自的商业道路上,父子二人都面向未来、步履不停。(新华社广州9月20日电 记者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