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后劲十足” 国际农业合作多元互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记者 李晋、何凌飞、靳丹妮、刘轶瑶)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直接推动了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专家形容,中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农产品进口“势头强劲”“后劲十足”,也为全球农业大国所看好。

 

目前,中国咖啡消费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有意思的是,地处中国西南内陆的重庆虽然并不出产咖啡豆,但却成为全球重要的咖啡集散地。重庆咖啡交易中心负责人冯跃透露:“渝新欧国际班列从重庆直达德国杜伊斯堡,咖啡交易中心在重庆建设和投入运营,将云南和东南亚、南亚等亚洲主要咖啡产区和欧洲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这里交易,金融服务和银行也会加入,给双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国进口咖啡和我们卖出去的咖啡有很好的国际结算功能,大家都非常看好。”

 

著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原产地埃塞俄比亚,在重庆设有总领馆,总领事科布德·阿贝拉·艾杜认为,中国为世界咖啡主产区的咖啡贸易和流通创造了黄金通道,他说:“在中国,咖啡消费量在快速发展。作为咖啡出口国,通过交易中心的平台将埃塞俄比亚咖啡销往中国,比以前更加通畅,对双方是双赢的局面。”

 

去年,人口超过13.9亿的中国,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其中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糖料的种植面积都在减少。中国现在正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中欧班列中就专门设有粮食专列,将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农产品销往中国各地。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看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合作是“双赢”的典范:“哈萨克斯坦有十三个陕西省这么大,人口只有陕西省的一半,地大物博,他们土地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闲置,每年农民种什么不知道,种了卖不出去,每年都非常着急。我们现在跟(当地)政府和当地农场成立订单农业合作社,正好优势互补,所以这对他们国家来说是非常喜欢的项目。”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角度,首先我们国家的农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农业耕种效率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低,尤其是农户现在还没有形成农场化经营的局面,也就是说农业的效率要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在我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是不断在增加,二是不断有多样化的需求。进口是可以弥补我们农业上的短板。”

 

中国还是大豆、棕榈油、棉花等农产品的全球最大买家。去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接近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其中,进口近1259亿美元,增长12.8%。而中国农产品进口额70%来自美国、巴西、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

 

李永认为,适度进口农产品能补齐中国其他领域的短板。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大豆格外受关注,因为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市场,去年从美国进口大豆高达140亿美元。李永说,如此大规模进口大豆,促进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地增加。畜牧业的发展是需要饲料的。大豆是目前全球最大宗、最稳定的畜牧业所需要的蛋白的来源。进口大豆会为我们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供给的保障。”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女士认为,中国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并不仅局限于农产品的进口,全球其他农业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多元化合作同样重要。她说,“像欧盟,在农业机械领域是很先进的,我们许多农业机械设备,包括加工设备都是从欧盟国家来引进的。比如,我们的禽肉产业是中国和世界接轨最密切的一个农产品加工行业,我们的优质出口企业绝大部分设备都是来自欧盟国家的,比如荷兰、德国、意大利。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非常好的互补。还有就是在有机方面,有机的农业、有机的农产品以及如何来通过更有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促进我们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美国。中国的农业和畜牧业专家都注意到,美国有丰裕的耕地资源、大规模的农场生产以及高科技的优势,中美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于露从最具体的生活细节举例说:“我们的消费习惯是不同的,就鸡来说,中国人更喜欢吃一些鸡的副产品,比如说鸡爪、鸡翅,而美国的消费者只喜欢吃鸡胸肉,产品可以互补。我们可以向美国出口更多的鸡胸肉,我们也可以进口美国更多的鸡副产品。在未来来看,无论是我们中国的进口商、最终用户,还是对美国的出口商、美国的农民们来说,只有合作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