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至今依然能激发人们共鸣”——探寻马克思的英国足迹

位于曼彻斯特市区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讲解员操纵着老式纺织机,试图再现19世纪棉纺厂的场景:织布车间机器嘈杂无比,工人们听不见其他声音;纺纱车间里又闷又热,童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机器下方用手把断了的线头接起来;梳棉车间尘絮飞扬,许多工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和眼部疾病。

 

“这让我想起老祖母,她给我们讲过她在棉纺厂工作的经历,”一位老者向记者感叹,“许多曼彻斯特人的祖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回忆,那真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章。”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英国作家兼导游乔纳森·斯科菲尔德为此策划了专题游览——带领游客沿着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活动的足迹,重温这座全球首个工业化城市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历史渊源,探索马克思理论对现世的启迪。

 

200多年前,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曼彻斯特最早把蒸汽机成功运用于纺织行业。产自海外的棉花被源源不断运到这里,而后在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内被加工成产品,再通过火车、轮船销往世界各地;农村居民纷纷到城里寻找工作,机器日夜不停运转,浓烟从林立的烟囱中涌出……曼彻斯特也因此被称为“棉都”。

 

1845年夏天,马克思第一次来到曼彻斯特,拜访因家族生意而被派往这里管理棉纺织厂的恩格斯。在这里,他们走遍大街小巷,目睹了“棉都”繁华背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工人的悲惨境况。

 

“这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熟悉的地方,当年是曼彻斯特最贫穷、最糟糕的贫民窟所在地,聚居着从爱尔兰来的大量穷苦工人,”在曼彻斯特市区名为“小爱尔兰”的地方,斯科菲尔德向记者介绍说。

 

斯科菲尔德说,“小爱尔兰”当年霍乱、伤寒流行,死亡率极高,马克思在这里深深震惊于“肆无忌惮、冷血无情的资本主义”。

 

同时,曼彻斯特工人阶级早期表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也帮助马克思树立了联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心。

 

“工业化城市带来可怕的问题,迫使工人阶级开始自觉寻求民主。马克思和恩格斯惊讶地发现,早在19世纪40年代,在曼彻斯特一个纺织厂区,每到周日,3000多名工人从厂里出来,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斯科菲尔德说。

 

工业城市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命运吸引着马克思多次造访曼彻斯特。除了社会调查,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时常去市中心的切塔姆图书馆研读政治经济学书籍。当年他们伏案研读用的橡木书桌,至今仍完好地存放在阅览室里。

 

年近六旬的切塔姆图书馆管理员弗格斯·怀尔德告诉记者,在这张书桌旁,马克思与恩格斯查阅大量资料,展开思想交流,酝酿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诸多经典。两位革命导师曾阅读的书籍原件如今仍然可以在图书馆书架上找到。

 

虽然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探访过的纺织厂和“小爱尔兰”贫民窟已不复存在,但马克思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理论仍然在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引发回响与共鸣。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其日益凸显的现实意义,”怀尔德说。

 

斯科菲尔德认为,无论是从学术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探寻马克思在曼彻斯特的足迹,都能让人深受启迪,“马克思的思想和事迹至今依然会激发真实的共鸣,赢得年青一代的欣赏。”(新华社英国曼彻斯特电 记者张代蕾 顾震球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