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八策略”能力抗“惠台31条措施”?

“强台八策略”能力抗“惠台31条措施”?   

图片来源:网络

 

 

国台办提出惠台31条措施半个月后,台湾“行政院”终于也公布其所谓的“对策”,不过台湾的八项策略看起来还是以华而不实的口号居多,能否力抗大陆的惠台31条,恐怕要打上大问号。

 

所谓“强台八项策略”包括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以及发展影视产业;“行政院”并冠上一个华丽的标题,称为“壮大台湾、无畏挑战”。

 

从标题来分析,“行政院”表现上看似“无畏”,但内心其实是战战兢兢的,因为他们已把大陆的惠台31条视为一种“挑战”;这也说明了,惠台31条措施确实让民进党当局如临大敌。

 

而所谓的“强台八项策略”,不如说是台湾社会现正面临的问题,包括博士等级的学研人才毕业即失业;新创动能被当前法令、资金能力箝制动能;股票市场多年来沦为外资提款机,一般散户玩不过外资,裹足不愿进入资本市场,因而台股欠缺资金动能;产业更因缺乏投资而欠缺升级动力,医事人员因健保制度而沦为低薪过劳一族;影视产业更因台湾市场太小,缺乏资金挹注而制作不出好节目与作品。

 

如此盘点一轮就知道,与其说推出“强台八项策略”是为了力抗“惠台31条”,不如说是大陆全面性的掌握了台湾现有发展困境,进而率先提出了解决方案;而台湾的行政当局看到大陆解决方案后顿然醒悟,终于知道要解决台湾现有的沈痾。

 

故而所谓“强台八大策略”没有积极面的“力抗”,只有被动的“止血”,看不到太多“兴利”,起不到任何激励人心的效果。甚至也可以说,连如何止血的药方都还开不出来,只是用空洞的文字,与大陆打文字战而已。

 

事实上,让台湾陷入当前的困境的原因,始自于台当局以及民众的“双失”,一则因为政府官员施政的保守,台湾自1990年代以后,已难再有新的兴利措施,以致于有影响力的产业只剩下半导体了。如今强台策略中提到要给予学研人才奖励或是强化新创的措施,许多便与“减税”有关,但台湾财税官员作风保守,更多时候的态度都是死守税收不让步,以致很难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让利举措。

 

另一个是台湾市场规模受局限,以致更多优秀的企业与人才,更多是宁愿选择西进发展,而不会留在台湾。反之,追求安逸日子的台湾人就一直留在台湾,选择在舒适保守的圈子里过安稳生活;久而久之当一个羊圈里缺少了狼性的攻击,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动能。

 

台“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表示,大陆的惠台措施,其目的是从台湾引进技术、资本及人才,协助中国大陆解决经济发展遭遇的困难。这段话施俊吉只说对了一半,大陆确实是吸引台湾的技术与人才,但之所以要吸引,并非是为了协助大陆解决困难,而是市场、机会、前景乃至“钱景”等在那里,向技术与人才招手。

 

因为缺乏愿景,台湾身陷低薪泥沼,人才外流极为严重,优秀的人才纷纷前往中国大陆工作,以换取符合国际市场水平的报酬。举目所见,台籍航空公司的往返大陆一线城市的两岸航班,一直都是班班满座的黄金航线,支撑这项需求的绝非观光客源,而是源源不绝的西进工作者,而这些高所得者的钢性需求,也让这些航线的机票售价居高不下,成为航空公司的摇钱树。

 

与其端出空洞的强台策略,归根究柢不如提高薪资水平留住人才;但要提高薪资水平留住人才,势必要扩大投资与市场,并且参与中国大陆的市场商机,道理人人都懂,但意识形态让民进党当局这都做不到的。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跌入谷底,两岸失去对话管道也就丧失了合作空间。

 

如果两岸能合作,至少能有协议分工,保有台湾一定程度的利基市场。如今既然两岸无法合作无法沟通,有能力、有条件的台湾人才西进,也意味着台湾人才“只出不进”,剩余留下的就很难有什么大机会了。(作者系台湾资深媒体人 霭琳   华夏经纬网特约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