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余光中病逝 港中大致哀 昔日学生:他在写作上没有遗憾了
|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12-15 10:41:10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一代文学大师、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在台湾高雄病逝。余光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对港中大贡献良多。港中大深表哀悼。

资料图:2008年5月4日下午,“台北文学季”五四文学茶会在台北市举办,诗人余光中在会前签名留念。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香港是余光中生命和创作中的重要一站,他曾写道:“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争端。”21岁时,余光中与家人迁居香港,一年后东渡台湾。到1974年,他再来到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至1985年离港返台。
香港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标在八十年代时上过余光中的“现代文学”课,他怀着十分尊敬和爱戴之情回忆起当年的老师。
樊善标彼时是中文系大二学生,之前读过余光中的诗和散文,非常景仰老师。课堂上余光中很严肃,不像其他老师会说笑,因此他并不敢接近。虽然如此,余光中对于五四时期诸多作家的独到看法,在课堂中吹起一股新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余光中的诸多观点,与中国大陆在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重写文学史”观点不谋而合。
余光中回到台湾后,仍常来香港参加活动。1992年,樊善标已留校任教,一次活动中,系里派他去接余光中,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老师。让他格外惊喜的是,当他告诉老师最喜欢的诗集是《在冷战的年代》,老师就打开行李箱,拿出一本签了名送给他。他感慨地说:“他是一个大师,应该只带了几本书送给朋友的。我去接他也不算是什么工作,他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我。”
后来,每次余光中来香港,樊善标都会去见老师。他将老师当做自己散文写作的榜样,而余光中对散文革命的主张,是樊善标在现代文学领域研究的第一个课题。
樊善标最后一次见余光中,是在2015年春天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钱四宾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上,那时候余光中精神矍铄,思想敏锐。今年10月,台湾中山大学为余光中办了庆生宴,樊善标受邀参加,但是因为要授课无法前往。“现在觉得很遗憾,如果不顾一切去看那多好啊!”说到这里,他不禁哽咽了。
余光中著作等身,无论散文、诗歌、翻译、评论都有极高成就。今年7月,还有一本译作刚刚出版。樊善标说:“余老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差不多70年都在创作,他在写作方面应该是没有遗憾了,他要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到生命的最后还是在写作。”(中新社香港电 陈逸舟)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1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晚在广东广州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5-11-09
- 国台办: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2025-11-09
- 探寻神秘巴文化:台湾自媒体人走进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25-11-09
- 宝岛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