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两岸学生带着不同遇见彼此

8月20日到27日,在为期八天的时间里,来自海峡两岸的20名大学生相聚在蓉城,一起玩文创,品川菜,体验“慢生活”,带着各自的不同遇见彼此。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五

这20名大学生中有10位是从台湾飞过来的,他们大部分之前并没有到过这个城市,所以心中难免有些小紧张,但是当他们抵达成都机场看到另外10名学生带着熊猫玩偶迎接他们的时候,温暖感暴涨。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这几天,20名川台学子一对一结成小组,前往成都西村大院、竹编艺术之乡眉山青神县、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四川旅游学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等地,一起读四川,寻文创,找灵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六

台湾师范大学林依蓉说,“我们的收获非常多,每一天都过得很精彩,不仅体验了丰富的四川文化,更结交到了好朋友。”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张皓云主修服装设计,曾去过广东、福建等省,但他表示此行获得了更多的设计灵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我都想到大陆来试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一

一路上,川台学生不再陌生,更像兄弟姐妹,他们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相聚就有离别。几天的时间里两岸学生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化作一个具体的文创作品,串联起脉脉温情。有用四川脸谱创作的手提包,用蜀锦丝线、青神竹编创作的“锦屋藏福”,用台湾、大陆硬币结合太阳神鸟元素创作的红绳项链,还有广受好评的手绘漫画“二十只的八天”和“丹墨云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四

“我一定要用微信和大家多联络!”台湾大学同学邱晏榆第一次来大陆,不太会用微信,但她表示回台湾后一定要和大家保持交流联络。

 

八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彼此都很开心,在体验秀丽的风光同时,他们更收获了满满的友谊,台湾同学张凯程感慨地说“感觉这八天和小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像只认识几天的朋友,更像是半辈子的交情!期待着下次相遇。”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2017-08-10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海峡青年会展中心内部一角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夜晚的海峡青年会展中心,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鸥。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一群来自台湾高雄的高中生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展示建构作品。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在福州启用 打造“两岸青年之家”

 

 

海峡青年文化街远眺

 

第五届海峡青年节集中活动9日正式拉开序幕,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首次启用。

 

于第三届海峡青年节正式启动建设的海峡青年交流营地,位于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度假岛——琅岐岛,今年海峡青年节期间首次启用,并将作为海峡青年节永久会址。

 

据福州市副市长杭东介绍,该营地占地203亩,地上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人民币,是福州市打造两岸青年常态化交流新平台的重大举措。

 

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项目建筑设计由美国MZA建筑设计公司与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共同承担,规划建设海峡青年会展中心、海峡青年创意中心、海峡青年文化街、海峡青年活动中心、海峡青年旅社、商务酒店等五大功能板块。

 

杭东表示,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重点承办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致力打造成一个集交流活动、联谊融合、就业创业平台为一体的“两岸青年之家”。

 

记者当日看到,新建成的海峡青年交流营地融现代建筑与传统福建民居风格于一体,功能布局和建筑形态既凸显青年活泼的天性,也运用了福州元素,彰显海峡文化地域特色,海峡青年文化街青瓦白墙、十分优雅。

 

活动期间,营地将举办海峡青年(福州)峰会、两岸青年交流分享汇、“两岸青年说”论坛、两岸青年“携手·同心”联欢晚会等14项活动。

 

据福州市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届时将举办趣味运动会、舞会、棋牌、电竞、街舞等一系列联谊交流活动。新建成的海峡青年公寓将为入住的两岸青年提供包括超市、饮品屋、咖啡吧等生活服务,夜间放映两岸青年喜闻乐见的电影。

 

对于新投运的福州海峡青年交流体验营地,多名台湾青年受访时均言“很期待”。有台湾青年告诉记者,这是两岸青年共同的家,盼望两岸青年在此相亲相融,协同合作、创业创新,共同追逐全球机遇。(中新社福州8月9日电 (记者 龙敏)

展开全文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2017-08-10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8月9日,参加“丁酉(2017)年两岸千名青年黄陵大祭祖”系列活动的数百名两岸青年学生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访,他们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同领略了这座千年古城曾经的恢弘与文明。(完)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两岸青年镜头中的大唐西市:转眼间已是千年

 

两岸青年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展开全文

二十年再相聚——两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2017-07-18

二十年再相聚——两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二十年再相聚—两岸青年交流主题系列活动”之暑期交流活动于7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二十年再相聚——两岸青年交流主题系列活动”之暑期交流活动于7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活动共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淮安、西安、敦煌等地举办,近300名两岸青年参与其中。台湾夏潮基金会、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和台湾创价学会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此次系列活动共包括“寻迹京杭运河”、“我的民俗相册”、“重走丝绸之路”以及“永恒的依恋——两岸青年交流二十年回顾图片展”和“情漫海峡爱聚两岸 青年学生大联欢”。

 

二十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两岸青年交流工作践行深耕细作、润物无声的理念,积极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和两岸青年成长成才事业,取得一定成绩,赢得社会好评。在先后与台湾夏潮基金会、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台湾创价学会、台湾蒋经国基金会等岛内多家机构合作中,开展了“一对一”民宿,走进北京、走进台北,走进校园、社区、课堂和公益机构等特色鲜明的交流活动。足迹遍布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宏伟规划的长江三峡、青藏铁路、东方大港、风力发电场等地,以及台湾岛内东西两线重要城市。截至2016年底,直接参加该会交流的两岸青年学生7000余人次,参与民宿接待的北京家庭达757户,两岸各地参与高校超过40所。(中国台湾网7月17日杭州讯 记者 杨永青)

展开全文

两岸青年中原共寻文化根脉

2017-07-31

两岸青年中原共寻文化根脉

 

图为两岸青年在团服上互相签名留念。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当100名两岸青年在中原大地唱起这首关于友谊的老歌时,为期一周的“情系青春——两岸青年中原行”活动缓缓落幕,学生们依依话别,在团服上留下彼此的签名,争相合影相约再会,不少人湿了眼眶。

 

作为二度参与情系青春活动的团员,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系学生吴易庭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台湾生活的河南三代,外公随国民党渡海来台,父亲的祖籍也在江西,从小受家庭影响,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此行除了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对长辈渴望归乡的心境加深了理解。

 

培养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台湾“中国青年大陆文教基金会”秘书长薛全麟介绍道,自2014年起,“情系青春——两岸青年中华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岭南行”“吴越行”“八闽行”。这些活动推动了台湾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陆各地丰富的文化历史、两岸之间血脉相连的渊源,同时为两岸青年的交流搭建平台,助其成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本次“情系青春——两岸青年中原行”活动中,两岸青年首先共同前往黄帝故里新郑市举行祭祖大典,之后分为武术体育组、美术创作组、文艺表演组,分别沿嵩山少林寺、信阳鸡公山、三门峡等线路开展活动。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国贸系学生林资佑对记者说,去年参加“两岸青年八闽行”的活动,曾随团到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参观。今年分专业地进行交流,感觉更加深入,“大家术业有专攻,都很厉害。”

 

林资佑所在的文艺表演组中,歌仔戏、豫剧、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各展所长,既在三门峡市文化惠民演出中冒着酷暑卖力演出,更在一周的相处中互相学习切磋。“台湾同学教大陆同学歌仔戏,大陆同学教台湾同学豫剧。还有一支舞蹈,是台湾同学教大陆同学的,大家一起跳,气氛很棒。”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剧、歌剧专业学生潘汉秋与记者分享教戏体会。“我们选了具有河南特色的豫剧戏歌《听着豫剧吃烩面》教台湾同学,因为豫剧是河南第一大剧种,烩面是河南传统美食,结合起来就特别有意思,可以代表一部分中原文化。学唱过程中,台湾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一遍遍地模仿我的口型和发音练习,有同学为了学戏嗓子都哑了,还是一直坚持。”

 

让台湾青年感受到根在大陆

 

“唯我始祖,子孙共仰。五洲四海,彰显华邦。”在新郑黄帝故里祭祖仪式中代表台生恭读拜祖文的林姿佑说,祭拜轩辕黄帝,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根在大陆。“类似的活动在台湾不多见,到对岸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拜祖文中描述两岸祖先同宗同源的词句让她印象深刻,也让她们这辈人感受到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林姿佑说,从黄帝故里拜祖、参观河南博物院等活动中学到的知识,都是台湾课本里接触不到的内容,“感觉回去可以给朋友上一节历史课了”。而参观三门峡水利枢纽、拥抱母亲河等活动,让她在震撼之余,深感两岸同根同源。“来大陆这边会发觉我们的文化这么深远,可以亲眼看到。”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清晨5时半,武术体育组的团员们便在少林寺山门前集合操练,直至晚间8时半坐禅功课结束,一天的苦修才告一段落。“曾经在戏校听来自少林的老师说,千佛殿地面有僧人练功留下的脚坑,我们第一天就亲眼看到了。”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系学生夏临威说。

 

“我接触过很多的学生,这些孩子很不一样,是我带过里最好的一批。”少林寺延亚师父第一次带台湾学生,对他们评价却相当高。原因在于,首先,这群学员有些来自体校、戏校,具备一定基本功、接受能力强;其次,他们积极性高、时间观念强。“说最好,并不是功夫水平多高,而是他们的态度最端正。”

 

以水墨画为媒介增进两岸情感

 

台湾艺术文创中心会长、书画专长组领队刘蓉莺近年来多次往来两岸,单是郑州便已来了5次,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办过个展。身为台湾水墨花鸟画家,刘蓉莺以“回家”为主题的60幅作品曾在青岛美术馆展出。题为“回家”,是因为青岛是刘蓉莺已故父亲的家乡,老人家自1949年到台湾,便再没能回过老家,刘蓉莺是在帮父亲圆一个多年的梦。

 

刘蓉莺对记者说,大陆是水墨画的诞生地,到这边可以利用开画展做两岸交流,同时让大陆人了解,台湾也有人传承水墨画的精神。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促进两岸和平。“尤其现在两岸的局势变成这种状况,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有一种使命。我现在是代表台湾的画家来大陆开画展,希望有朝一日跟大陆的画家一起,共同努力到海外去宣扬中华文化。”

 

“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并不是非常了解。我自己是因为来了这么多趟,对大陆看得比较清楚。创造机会让两岸年轻人互相接触,至少可以让两边的观念做很好的沟通。”刘蓉莺说,台湾年轻人可以由此看到大陆的人文、景观、建设,乃至于跟当地人接触,让年轻人收获更深一层的了解。“我觉得两岸现在缺乏的就是了解,如果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年轻人互动、互相了解,会是很好的方式”。

 

“通过这几天跟大陆的学生交流,发现他们会主动来问我一些问题,包括到画廊看画时来问我关于色彩、构图、画面效果等方面问题的都是大陆学生,他们很主动、很肯学。我的台湾学生就不大会这样。大陆学生的热忱和学习欲,真的让我觉得大不一样。”刘蓉莺说。

展开全文

“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专题活动启动

2017-08-22
展开全文

蜀意我创过真招百变川菜品文创

2017-08-31

 8月24日,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创体验营行程过半。连日来,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回锅肉等道地川菜与龙抄手、钟水饺、酸辣粉等名小吃给台湾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往四川旅游学院的路上,来自台湾实践大学的林昭辰就开始对“百变川菜品文创”主题活动表达出强烈的期待:“台湾有句话:‘吃饭皇帝大’,意思是吃是人间最重要的活动,天大的事也等吃饱了再说,而今天我们不只吃,还学如何做吃的!”

 

“吃货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果然是屡试不爽,大家个个都喜笑颜开。烹饪专业作为四川旅游学院的王牌专业,极受“吃货”学子青睐。大家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就感觉到了强烈的“美食与吃货”文化:“真的满墙都是吃的啊!”

 

此外,教室的设计也极富“实操”特点。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贝明哲说:“这跟台湾餐饮科的教室很不一样,讲台从黑板换成了瓦斯炉、各式锅具、刀具,没有粉笔灰的味道。我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时特别兴奋,什么类型的教室我都去过,就是没去过这种的。”

 

中国烹饪大师李晓教授亲自示范了经典川菜菜肴炒作。大家一边仔细看李教授手法,一边认真记笔记。台湾同学魏嘉萱、冯思妤则全程一直高举着手机摄像。魏嘉萱说,台湾外婆也喜欢做宫保鸡丁,借由这次机会,她可以带着从四川学习到料理,回台湾与外婆一同做菜,创造属于他们另类的祖孙情。冯思妤说,虽然自己不常做菜,但希望之后有时间可以细细研究老师的每一个小诀窍,让自己的做菜功力更上一层楼。

 

李教授亲自示范的麻婆豆腐、鱼香里脊、宫保鸡丁、时蔬圆子汤新鲜出炉!同学们争相品尝大师作品。“我好想像《小当家》里的李提督那样拿着勺子端着盘子豪迈吞下。味道真的太赞了!”来自台湾大学的邱晏榆在品尝后表示。

 

下午,大家在老师指点下进入实战环节,以分组比拼厨艺的方式,挑战宫保鸡丁与麻婆豆腐两道经典川菜,看看谁的川菜更“味道凶猛”。

 

大家带上厨师帽,系上围裙,拿起炒勺,一个个俨然“大厨范”。不过老师一宣布“action”,大家就纷纷露出“原形”了。

 

“锅糊了、油还没热!”

 

“现放鸡肉?不好醋已经倒进去了……”

 

“快来帮我,下一步怎么炒?”

 

厨艺比拼现场20位川台大学生正手忙脚乱的进行着人生中第一次宫保鸡丁与麻婆豆腐的操作。火候,食材,调味……看师傅做起来炉火纯青,但自己来做却又很复杂,辣椒与麻椒的配比,煎炸翻炒的火候,一盘完美的麻婆豆腐与宫保鸡丁的诞生,不知道背后要做多少次练习。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川菜宫保鸡丁!”高雄树德科技大学的张皓云准备回到台湾给家人露一手厨艺,做一下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因为家人也很喜欢吃辣这两道菜,再适合不过了。

 

台湾的冯思妤同学平时在家从没做过菜,虽然听了讲课,还是只能给同组的四川同学打打下手。而全程认真听讲的台湾同学魏嘉萱虽然信心满满,在实际操作时却也把勾芡的技巧弄混了。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都需要勾芡,但两个菜勾芡的手法却大不一样。听了老师的再一次讲解,魏嘉萱这一组的同学们才明白了过来。

 

“吃遍川菜品文创,得来全都要工夫。”和魏嘉萱同一组的台湾同学张凯程感慨地说。

 

最终由四川旅游学院的三位烹饪大师组成点评天团,给大家的作品依次点评打分,厨艺比拼大赛落下帷幕。

 

川菜“一菜一味  百味百格”,正所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没有比亲手炮一道川菜,更能体会何为“百变川菜”的精髓。从“不吃辣”到“有点适应”再到“无辣不欢”,台湾学生比自己想象中更融入蜀文化的氛围,从此烙印上麻与辣的味道,在脑海的地图中给四川做一个味觉定位,想必他日返回台湾,某天某一个街角传来辣辣的味道,BINGO!那就是我们记忆深处最鲜活的四川。

 

此次“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营活动由国台办新闻局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台湾《旺报》社主办,持续到8月27日。活动期间,川台学子一对一结成组合,前往竹编艺术之乡眉山青神、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四川旅游学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等地,读四川、寻文创、找灵感,开展一系列文创主题活动。(四川省台办)

展开全文

“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营完美收官

2017-08-31

8月21日至27日, “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营暨大型网络、新媒体、电视综合专题活动在川举行。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7所台湾高校的10名青年学子与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旅游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的10名四川同学一道,结缘巴蜀文化,用独具匠心与奇思妙想,度过了为期8天的蜀文化创意之旅。

 

8月26日下午,“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营在成都举行结营仪式。首先用视频回顾了一路以来的点点滴滴。8天,从台北到成都,从陌生到熟悉,看着荧幕上熟悉的彼此,台下学子的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感觉这八天和小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像只认识几天的朋友,更像是半辈子的交情!”台湾同学张凯程感慨地说。

 

这一路,围绕蜀文化和文创设计制作,20名川台学子一对一结成小组,前往成都西村大院、竹编艺术之乡眉山青神县、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四川旅游学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等地,读四川、寻文创、找灵感,开展一系列文创主题活动,想创意、比匠心、过真招,以竞技方式开展文创作品制作。结营仪式上,10个小组也拿出了完全自主设计、制作的四川元素主题文创作品,角逐“最佳文创作品奖”。

 

用四川脸谱创作的手提包,用蜀锦丝线、青神竹编创作的“锦屋藏福”,用台湾、大陆硬币结合太阳神鸟元素创作的红绳项链……八天时间里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和小伙伴们、记者朋友们、主办单位工作人员们情深意切的友情亲情,都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文创作品,串联起脉脉温情。

 

最终,“川江号子”组合的“丹墨云伞”与“巴蜀锦绣”组合的“二十只的八天”获得了“最佳文创作品”一等奖。其中“丹墨云伞”由台湾实践大学学生林昭辰和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李武坤合作完成,将绵竹年画、三星堆青铜人像、眉山竹编、蜀锦蜀绣等四川元素以水墨画的方式呈现在雨伞上,使雨伞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二十只的八天”则用手绘漫画的方式,表达了二十名川台学子的深深友情。

 

“八天时间改变了我曾经对大陆的猜想,来到大陆前我猜想会不会遇到很激进可怕的事情,但现在知道这完全是一个离谱的想象。”“二十只的八天”创作者之一——台湾政治大学学生贝明哲说,“这个旅程给我的收获是从以前到现在最多的一次,我们在这7天里奠基下的友谊让我看到了来日再相见的曙光。如果我们的相遇需要什么意义的话,我想那一定是为了自由的真谛,而这自由不只是代表创意自由激荡,或是自由谈论心中想法,更是为了可以让两岸找出对彼此都好的最佳选择,让我们能更加友好相处,彼此了解。这么一来,世界能更加美好,甚至会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而产生巨大的转变。”

 

“我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创意,谢谢你们对我们的表扬”,四川省台办主任周敏谦全程参加了结营仪式,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心得感言,对同学们在旅途中的收获感到欣慰,对川台学生共同创作的文创作品给予最大的肯定。他表示,同学们所展示的文创作品就是对这次文化体验之旅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巴蜀文化的最好传承和弘扬。临别之际,他用四川方言送上对川台学子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开心就好!巴适就好!”  

 

“我们台湾见!”

 

“欢迎你们再来四川!”

……

八天的时间很短很短,但给彼此留下的回忆却很深很深,带着不同去相遇,却发现相通的彼此,看到不一样的四川与文创,收获一辈子的友情和亲情,无疑是这段旅程最好的注脚。“我一定要用微信和大家多联络!”台湾大学同学邱晏榆第一次来大陆,不太会用微信,但她表示回台湾后一定要和大家保持交流联络。“唯有承受这次别离的伤感,才有下次再相见的喜悦。”台湾大学的林依蓉如是说。

 

而除了收获友情,更多的同学收获了对未来不一样的期许。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的张皓云主修服装设计,曾去过广东、福建等省,但他表示此行在四川获得了更多设计的灵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我都想到大陆来试试。” 

 

“蜀意我创”川台学生文化创意体验营活动由国台办新闻局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台湾《旺报》社主办,是四川继“HI熊猫 HI四川 川台学生爱心守护大熊猫体验营”、“‘寻麻问辣’两岸大学生川菜文化体验营”、“发现中药‘川字号’川台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营”之后举办的第四届蜀文化深度体验活动,两岸多家平面、电视和网络媒体20多位记者全程采访拍摄,活动情况实时在两岸传播,通过川台青年学生交流互动,讲述四川故事、传播四川风采。(四川省台办)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