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龙:两岸完成统一需有制度融合过程

朱显龙:两岸完成统一需有制度融合过程

 

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朱显龙(中评社束沐摄)

 

中评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束沐)在日前举行的第26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朱显龙分析了两岸融合的多重障碍与跨越融合障碍的途径。朱显龙建议,两岸官方要从政策与制度方面促进彼此融合,同时大陆要透过政治改革推动两岸制度与政治融合。

 

两岸融合障碍有自然历史政策制度等多方面

 

朱显龙表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悲情、官方短视政策、政治与制度差异等因素,两岸和平统一所需要的融合还面临重重障碍。首先,自然条件造成海峡两岸往来不方便,两地的融合十分缓慢,远不如大陆中原地区中华民族融合的快速与深度。其次,在两岸民族与经济、社会、文化融合不算太长的历史过程中,还发生了阻碍两岸融合的悲剧历史,这些历史经历,都对两岸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中断、阻碍、迟缓的作用,有的甚至制造出了两岸间的隔阂与对立。

 

此外,他认为,台湾与大陆没有完全融合的原因,除了两地之间的天然屏障之外,还有不同时期两岸官方的政策限制。时至今日,两岸官方对两岸人民之间的融合仍然设置了种种障碍。如办证与过关、检验检疫、工作与就学、居住与福利、关税与双重收税、货币、身份证等等。他表示,要求统一的一方,如果思考从融合的角度来实现国家统一,就需克服此一给对方民众造成极大困难与困惑的障碍,让两岸民众融合在一起。

 

朱显龙指出,两岸融合的最大障碍还是来自于政治制度。首先,两岸因内战而产生的法统问题,导致两岸长期的对立及其引起的仇视、误解、不知。其次,两岸之间政治社会体制不同,在政治制度融合上也存在困难。

 

两岸融合制度障碍从经济文化政策多角度突破

 

对此,朱显龙认为,两岸融合的自然障碍固然难以克服,两岸的悲情历史也需要时间的化解,但两岸官方政策造成的融合障碍与困惑大有改进空间,两岸融合的制度障碍突破也可以展开探讨。

 

如在促进经济融合方面,他建议,两岸可以从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经营联营共同体开始,逐渐将两岸共同合作领域扩展至其它能源,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签定经济共同体协议,纳入所有的联营共同体,建构关税同盟、货币联盟、共同农业政策,组成两岸经济共同体,逐步建立一个没有边界,人员可自由往来,商品可自由流通,劳务可自由交流,资本可自由流动,使用统一货币的“统一大市场”。

 

如在促进文化融合方面,他建议,作为中华文化主要载体的大陆,应该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度量衡、教育、宗教、风俗、习惯、道德、历史等方面做文章,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使两岸文化融合,进而推进国家的统一。

 

针对两岸在政策与制度方面的融合,他建议,针对办证与过关问题,远期可以让是所有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进出中国大陆免办过关手续,只要他们得到合法经营两岸航运业务的飞机、轮船公司乘坐许可即可,即将过关事宜委托给航运公司办理。

 

针对工作与就学的问题,他建议,不仅要让台湾民众在大陆自由找工作,更要让他们跟大陆民众一样报考公务员、报考军职;特别是对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制订专门性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大陆或大陆企业在海外的公司工作。就学方面,除了让台湾民众享受大陆的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外,各个地方对台湾民众子女在大陆读书不能设置户籍限制;同时要大量开放大陆学生赴台读书,让两岸青少年借机融为一体。

 

政治融合是为了缩小政治差异统一是制度融合过程

 

朱显龙表示,大陆方面还应透过政治改革推动两岸制度与政治融合。他说,首先要透过社会融合推动两岸的制度融合。第一,要推动两岸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优先推动相同属性的社团组织的交流;第二,要推动两岸职业团体的交流与融合,增强职业文化领域的两岸认同;第三,要推动两岸日常生活的社会融合;第四,要推动两岸农村社会的融合;第五,要推动两岸城市的社会融合;第六,要允许台湾除主张台湾独立的社会团体与政治团体跟大陆做对应的交流融合。

 

他还建议,解决两岸法统冲突问题,缩小两岸的政治差异。他说,而缩短和消除两岸政治差异的作为者,当然是台海两岸,但主要还是大陆。大陆无论是从自身建设还是从两岸统一的角度考虑,都有理由和必要推动政治改革。他指出,两岸完成统一,需要有制度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