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创新 读懂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蓝皮书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5-11 10:49:47 | 来源: 人民网 |
2017年5月10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投资安全蓝皮书: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协调内外、统筹陆海、兼顾东西的重大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互鉴、共赢为指引,以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强化发展战略互动、发展优势互补、发展区位对接,实现共筑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一带一路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生动诠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把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为全球跨区域合作树立良好典范。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多元立体格局。作为倡议实施主体,中国企业“走出去”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投资安全风险。风险意识是“走出去”企业必需强化的首要意识,加强风险管防是企业扬帆远航的必备技能。这种风险既有传统的商业竞争,也包括难解的地缘纷争,还有复杂的部族、宗派和意识形态纠葛,突发性、多变性和联动性兼具,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具体应对中,既要考虑国家和一国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也要顾及地区和国际不同博弈对象;既要从综合性视角和全局性意识出发,做出系统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判断,也要从精准实施和一国一策的角度出发,把脉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要素,力求实现一带一路落地要生根,不但走出去,还要走下去,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本书云集国际政治、贸易投资、金融保险、法律、反恐、军贸等各方面专家,针对一带一路面临的多样投资安全风险,通过构建投资安全分析模型,以投资安全指数为标准,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估沿线国家投资安全风险态势,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一带一路投资安全形势和走向,为“走出去”企业规避风险提供实用性强、实操性佳的战略性准备。全书以《总报告》为引领,分为综合篇、保障篇、金融篇、安全篇四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映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国别与地区相兼顾,集中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自然等投资安全风险情况,在保护海外投资利益,促进区域、双边、军品和化石能源贸易,加强金融创新、保险保障、并购估值、产业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防范恐怖威胁等风险方面提供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对接战略耦合点。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策沟通和顶层规划,建立多层次宏观政策交流机制,增强战略的柔韧性,满足多元化的国家战略诉求,创新全球治理体系。在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前提下,积极促进沿线各国政治互尊互信,经济互惠互利,文明互学互鉴,共担投资安全风险,共克合作交流难题,共享和平发展红利。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局势、基础设施、税收体系、产业政策、外贸投融资和汇率制度等营商环境的精细量化分析,并从中、微观层面为企业提供权威、有效、可信且具体的决策信息,化解或减少因信息不足或渠道不畅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做强利益交融点。以设施联通促进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资金融通助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利用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各国间的产能、工程合作协助沿线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的有效转移和分工明确的生产网络的构建,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吸引东道国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绑紧利益共同体纽带。加强金融创新,鼓励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用人民币结算;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型金融合作机制,创新跨境金融服务,建立金融监管机制;探讨修订境外投资管理法,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和商业保险制度等,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双多边全面务实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扩大情感共通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积极对沿线国家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交往,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增进沟通了解,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化解“中国威胁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掠夺资源论”等疑虑猜忌。发挥丝路商会作用,加快一带一路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对“一带一路”地区重点市场相关法律、准入政策、技术标准等信息的收集发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强调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助推驻在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当地居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通过让利予人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化合作增长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项目建设的主体作用,使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彰显中国企业优势,推动中国从拼劳力、资源、资本、技术,向占据产业标准、国际规则和话语权、发展模式创新等高点迈进。积极同沿线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经济走廊等区域协同体,加强双边、多边投资保护协定,加快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一带一路的开放平台东连潜力巨大的亚太经济圈,西接成熟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各国良性互动中开拓进取,必将实现合作共赢。
防范风险滋生点。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孤立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冲突风险加剧、国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赤字”日益凸显。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工作涉及面广、不可预测性强,应对难度大,企业“走出去”之前应深度调研对象国国情,尤其在加大合作投资规划,强化法律、政策和语言培训等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强化规则意识,自觉遵行国际通行规则、作法和惯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反应迅速、多方联动的安全风险应对机制,妥善处理地缘政治和安全因素的难题,为建设守规则、有秩序,既竞争又合作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梁昊光教授)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指出——
规避“一带一路”投资风险须加强与东道国的金融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蓝皮书指出,我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确实应承担一定的国际义务,但只有带动更多的沿线国家投资,才能最终解决目前巨大资金缺口。在整体上应该遵循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定的市场化运作原则。面对目前存在的潜在投融资风险,应该遵循经济规律,从全局着眼,从国别入手,通过与投资所在国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来规避和尽量降低投融资风险,基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和深化与东道国的金融合作。积极吸引东道国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与依靠国内投融资和依靠国际金融机构投资相比,最大的好处在于将共同的利益关系“焊接”在具体的项目上,从而有利于项目的整体运作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与营商环境实现内在的对接,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和经营失误,有利于项目的本土化,可从政府、企业和民间三个层次与东道国开展金融合作。(参见《“一带一路”投资安全蓝皮书: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2017年4月)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指出——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依赖度逐步上升
蓝皮书指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双边贸易依赖度都是逐渐上升的。其中,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和机电产品占绝对高的比重,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他类别的原材料投入品,泰国对中国出口比重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是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菲律宾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显著增加,而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类别相对集中,其中机电产品比重最高。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双方将在现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基础上拓展更加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人民网转载企业观察网)
新闻推荐
- 丁薛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全文)2024-11-14
- 中外人士共话“全球南方”媒体智库合作新机遇2024-11-14
- 秘鲁学者谈APEC: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关键角色2024-11-14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2024-11-14
- 23部两岸高校优秀短片亮相海峡两岸青春影展2024-11-14
- 跨海而来见证“中国奇迹” 台湾同胞在珠海“圆梦”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