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台式民主”并没有给台湾带来善治

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后的1年多,台湾当局的“孽障很重”,台湾民众的“戾气很大”,动不动开始“掀桌”,对立方组织街头抗议成为台湾的常态。

 

对于这种现状,台湾公共管理专业教授往往从专业角度而言,认为政府尤其是文官是解决的良方。笔者认为,当前台湾治理面临的情况,是“台式民主”带来的困境,民主赤字影响了行政能力。所谓民主赤字,是指当局的政治治理与民意相差巨大,即高层管理者所构建的上层建筑得不到民主的支持。这也是部分台湾民众怀恋威权时期台湾治理效率的原因。

 

对于“台式民主”,有台湾政治学者认为台湾民主制度的运行没有带来善治,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台湾民主赤字的迷失。2000年以来台湾社会经历了三次政党轮替,蓝绿恶斗成为台湾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如果说两党制是制衡政治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权力垄断并享受善治之利,那么从台湾社会运行的形态看,确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台湾,国民党、民进党双方治理效果都不显现,也没有形成健康的两党政治形态,政党轮替之后,抢占资源、分配资源成为主要形态,而不是进行大政方针的调整来促进发展。从蔡当局上台的表现看,5大政见当中,也只有社会资源分配有进展,从策略而言,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分配改革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对某些群体增加福利,都意味着另外部分群体利益的受损,处于“零和博弈”状态。

 

2016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社会对立情绪在网络蔓延,蔡当局政策不断出错,而主要反对党国民党也无力提出更为有效有建设性的反对政策,总是脱口而出“全面执政就要全面负责”,并无承担的视野、勇气与能力,台湾民众都只能在选举中选择“不那么烂的苹果”;台湾知识界塑造着西方民主与经济繁荣并存的假象,以及“民主程度”对“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福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假象,民主成为“政治正确”的选项。

 

然而,台湾民众已经厌恶了这样的台式民主,“2014的‘九合一’大选,则可视为民众对过去15年来民主赤字的反弹”,台式民主开始追求“反建制与素人政治”,而对候选人的治理能力考虑不多,进而产生了“柯P”与“蔡英文”现象,两者都是选举胜利者,但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不是合格的领导者,都没有经历过严格的治理培训,善于选战而不擅长理政,乐于斗争而不专注发展。但是从公共行政的角度或者治理的角度,不合格的政治领导人或者政务官绝对是治理的灾难,当选拔机制出现问题的时候,选出来做事情的人都不是最有能力与品德高尚的人,受苦的往往就是台湾民众。柯P的支持率在2016年4月初跌破死亡交叉就印证了这一点。选举只是一时,但是治理却在日常生活当中,柯P现象能否持续,还需要经过选民的选择,是台湾走向善治必须经历的过程。

 

第二,台式民主给台湾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台湾的整体环境主要是指政治与经济环境出现恶化。国民党入台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四个阶段:经济差,政治稳定(老蒋时期);经济好,政治稳定(小蒋时期);经济好,政治不稳定(李登辉);经济差,政治不稳定(2000年以来)。并且长期处于第四阶段。

 

二是台湾选民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政党的恶斗已经让选民开始选择政治素人,政治素人的表现2年就不能让民众满意,台湾选民目前已经不再偏向政治正确。根据美国杜克大学亚太安全研究中心与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2016年台湾民意与国家安全《民意调查报告书》的报告显示,台湾选民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间选民已经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蓝绿的选举核心都成为争夺中间选民,政策主张都需要向中间靠拢。因此,从政策方面而言,泛绿泛蓝要上台执政,政策会趋同。

 

三是台湾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也有重大隐患。从现有的情况看,台湾资本的力量强大,阶层相对固化,年轻人很难有出头之日,薪资水平20年不曾上涨,劳资双方对立严重;但是台湾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台面上的政党基本为资本家政党,劳方往往通过街头方式表达抗议与主张,往往难以转化为真正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从长远看,内部分配不均以及阶层固化将成为常态,台湾当局有责任但是并无意愿与能力呈现积极政策。

 

四是指台湾当局可以作为的事情变少。台当局需要制定适应内外环境的政策,选拔有能力的公共管理人员。但是很遗憾,现实中,台湾的局面并非如此,目前中美关系下,台湾政治人物的思维还停留在历史时期。(作者系段哲哲,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博士生,复旦发展研究院兼职青年研究员。)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