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把“中国制造”做到极致
|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3-24 15:37:53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已被正式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一场围绕“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极致”的讨论尤为热烈。
“善于学习、勤于攻关,并且持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琦这样定义。“如果不求改善,不思创新,我们岂不是没办法与机器竞争?”
意大利Candy集团洗涤事业部总监奥尔多·福玛加利认为,工匠不是教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和自我修炼才能让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产品品质更卓越,而且经久不衰,“工匠精神需要专注。为了一项技艺的传承、改善和发展,要求他们付出毕生精力,乃至几代人的才智和精力”。
“尽管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进入办公室工作,但我们依然非常需要一些人才,他们了解制造工艺,愿意在车间埋头工作,并且知道怎样用手来精打细磨,而不仅只是一心想成为做项目开发的高级工程师。”德国莱茵TUV集团管理执行董事会主席迈克尔·富比特别指出,对于小批量产品,以及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的生产,高技能的工匠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工匠精神,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食品或者是中国乳业来讲,是把追求品质放在核心位置的一种价值观。”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创新是工匠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为工匠精神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用品质做你的核心价值观,用创新做你的竞争力,把更高的标准作为一种新常态,这对于中国所有消费品行业来讲,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工匠精神”。
日本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认为,所谓工匠,不是一味地追求产品功能多样,不是盲目地追求生产成本降低,也不是追求个性的鲜明,“工匠除了有好的技术,还要有思想。思想反映我们活法。把这些统一起来,我们把这视作工匠精神”。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机器人取代不了工匠精神的这些内涵。因为没有工匠,就没有机器人,没有研发,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机器人。但是,不传承是不行的”。他中肯地提出,重视职业教育,能够一代一代把传统文化梳理传承,才能使今天的社会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热情,一种奉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11-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晚在广东广州举行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2025-11-09
- 国台办: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 “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2025-11-09
- 探寻神秘巴文化:台湾自媒体人走进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25-11-09
- 宝岛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报道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