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台商的“与时俱进”:从向外转移到就地转型
编辑: 李邵鹏 | 时间: 2016-10-27 16:38:39 | 来源: 中新网 |
资料图
中新社宁波10月27日电 题:宁波台商的“与时俱进”:从向外转移到就地转型
虽然已经65岁,但扎根浙江宁波的台商曾盛明依旧对智慧信息保持热忱,并在厂区里也装上了各式电子屏,车间墙上、设备上也到处可见二维码。
扎根宁波多年,面对转型升级压力,不少台商和曾盛明一样,开始主动适应大陆经济新常态,深化与大陆的产业融合。不少台商坦言,一味“向外转移”不如“就地转型”。
长久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普遍采取“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海外销售”模式,凭借大陆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环境成本,在需求强劲的外销市场中获利。
如今,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大陆的台湾企业也因此深陷转型升级的阵痛中,不少台企纷纷向人工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各国转移。
但在宁波扎根15年的东毓(宁波)油压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桢堂认为,大陆仍是自己投资布局的首选。
“如今大陆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市场规模比东南亚大得多。”杨桢堂表示,虽然近年来大陆生产成本在上升,但东南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大陆产业配套比东南亚国家更齐全,优惠、扶持政策更加到位。
走进位于宁波奉化的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企业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臂自行运转的忙碌景象,抓取、打磨、成型、放置……95秒内,一个气缸部件毛坯就转变为成品。
亚德客国际集团大陆事业群总经理李怀文说,由于导入半自动化生产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手工操作的传统流水线相比,每台机械手臂每天的产能为3800套气动元件,用工减少一倍多,生产效率提高了30%。
当下大陆积极挖掘“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不少台企不再只当“看客”,也积极在产业中融入“互联网+”的基因。
曾盛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大陆提出‘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把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使每台机器可联网进行售后服务,用增值服务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不只我们在努力,当地政府也积极帮助我们实现信息化转型。几年来,企业共拿到政府相关补助和奖励近70万元人民币,超过了企业在信息化设备上的总投入。”曾盛明表示,转型之路令人期待,预计今年公司的营业额同比增长将超6%。作者 李佳赟
新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强化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联合声明2025-05-14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2025-05-14
- 国台办: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郑重宣示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2025-05-14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褔祉紧密相连”——两岸专家学者呼吁台湾同胞做出明智选择2025-05-14
- 促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海交会将有四大提升2025-05-14
- 中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