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在西藏林芝的新实践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殷帆):各位听众!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被誉为“西藏的江南”。近年来,林芝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图片默认标题

村长罗布次仁打开村里的广播,通知村民到村委会开会

 

图片默认标题

错高村前是一片湿地,穿过远处的青冈林就可以到达“高原绿松石”巴松措湖畔 配图

 

盖宏睿出生在北京,最早是学油画出身。2012年,作为独立设计师的她受到当时的林芝地委和行署的邀请来到林芝,考察西藏手工业发展的前景。最开始,她只打算待4个月就回去。然而当地人的淳朴、对自己民族传统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对学习新事物的渴望让盖宏睿一待就待到了今天。

 

图片默认标题

位于雪山“燃烧的火焰”脚下的错高村掩映在翠绿的草地和树林之间 配图

 

真巴村位于318国道沿线,是隶属于林芝市的一个小村庄。盖宏睿来了之后,在那里成立了一个真巴村工坊,是林芝藏族服饰纺织工艺传习示范基地。林芝藏族服饰,又称工布藏族服饰,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全村47名妇女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多种缝制技法,具备支持创意设计加工制作的能力,传承工布藏族纺织工艺,并加工成高品质的现代人的实用品。真巴村工坊的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巴鲁对盖宏睿的指导和帮助仍记忆犹新。这不仅改善了她们的生活,还使她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了一份更深的理解。巴鲁说,“盖老师是个很勇敢的人。做什么事她都很认真,实事求是。现在这里工作的村里的妇女每月能挣2700到3000元。而以前我们要出去打工很难,经常还挣不到钱。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不但能挣到钱,我们民族的传统还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盖宏睿对真巴村初期的印象也难以忘怀。真巴村是山地结构,这里的房子、猪圈、每家每户的围墙都有着跟自然协调的美。她想,一个能把村庄跟自然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的村民对美一定是有自己的理解。此外,村里的人在日常中也表现的安宁、从容,妇女们保留着对美的感知力。跟她们合作,工布藏族纺织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就有希望。盖宏睿说:“我就去找了巴鲁书记。我说,姐姐,你们有几个人会织布吗。她说,会织,但是我们只织工布衣服。我说,我给你们拿点毛线,你们织一织让我看看行不行。(你们)自由创作,我不管你们。(我)就给几个颜色送过去。结果她们5个人还各种配色。(织)出来以后,我当时看了,惊呆了。我觉得太美了。”

 

真巴村工坊只是“西藏林芝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的一小部分,而盖宏睿则是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2012年,林芝开始实施这个综合项目,尝试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选定了真巴村林芝藏族服饰纺织工艺传习示范基地、朋仁曲德寺藏香工坊、朗县金东藏纸工坊等6个项目点,规划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倒闭的林芝毛纺厂也借着这个项目重新开业。昔日的厂房改建成了散发着现代艺术气息的展厅,展示手工艺者们生产的作品。当地政府还投资为毛纺厂购买设备重新启动生产,给林芝各个非遗项目点进行加工制作。陈吉华是林芝毛纺厂的厂长。他第一次看到盖宏睿时,以为她只是一个来游玩的游客。在后来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吉华彻底被盖宏睿的专业、执着、认真所折服。陈厂长说:“(盖)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她说,你要做必须要做第一,连第二都不能做。你的东西才有价值。老师的理念(就是),你不断地要创新,永远不要叫人家跟上你。”

 

林芝市负责文化保护的藏族官员玉珍女士告诉我们,盖宏睿给林芝带来了很新的理念和很好的设计规划。她说:“她的到来包括她整体的策划对林芝文化产业发挥了一个启动、带动和推动的作用。文化产业在林芝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盖老师通过整合我们文化的资源,挖掘我们的特色,特别是在定位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盖宏睿告诉我们,真巴村这个示范项目,从开始规划到最后完成,大概需要7年半的时间。一旦这么一个示范项目做完整,它就具有可复制性。虽然现在项目运行时间只有3年多,但是她充满信心。今年下半年,他们不仅要推出电商平台,还将启动欧洲巡展。而德国是巡展的第一站。说到首选德国的原因,盖宏睿说:“我原来设计的产品、质感什么的,德国人是第一喜欢的。那我选择德国是因为对整个工艺工业的发展逻辑,包括对他们做事的态度,觉得比较吻合和接近。还有就是巧合的是,(按照文化部)外联局(的计划),我第一站选择的是西欧区,今年是德国、比利时和西班牙。”

 

不管是盖宏睿、巴鲁,还是玉珍、陈吉华,他们的努力都会继续下去,因为他们认准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