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诗人:留恋西方不是办法 最终要回到自己的土壤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1-05 15:55:23 | 来源: 新华网 |
“光在中央,蝙蝠将路灯吃了一层又一层”,“你知道河流为什么要紧紧抓住两岸”,“把这条河岸踏成月色时”……这些主客易位、意象灵感、视觉重整的超现实诗句,使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享有“诗魔”之称。如今“诗魔”又潜心书法,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美学。
近日,“天涯美学——洛夫诗文书法品鉴会”在杭州西湖之畔的唐云艺术馆举行,88岁的洛夫半个月内两度造访杭州,他笑着说:“杭州现在被誉为‘创业之都’、‘爱情之都’,如果从文化史上讲,杭州也可以成为‘诗歌之都’。”
1928年,原名莫洛夫的洛夫生于湖南衡阳,15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后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并在东吴大学外文系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了《创世纪》,并任总编辑20余年。《创世纪》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整合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诗学体系。
对大陆读者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他1979年在好友余光中陪伴下,来到深圳与香港交界处写下的《边界望乡》:“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对此,洛夫表示,诗篇中其实还是中国诗的意境。“经过长时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取,我们这一代诗人有了自觉,留恋西方不是办法,最终还要回到自己的土壤上来。这个倾向形成一个很大的风潮,即自觉地回归传统。”
洛夫说,回归传统不是复古,不是重整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而是传播中国诗歌特有的节律美、韵格美和意境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人文精神、生命境界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情趣。“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小学时代学习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经典,青年时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学习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但是我不久发现它晦涩难懂,又回过头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流连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埠头’,最后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古典的升华。”
米寿之年,精神矍铄,老诗人至今还坚持游泳健身,而书法则是他的另一养生之道。如今长于魏碑汉隶、精于行草的洛夫说,书法同样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它讲究胸中疏气,求章而不刻意,展其心性而不需过分雕凿,具有神采、内涵、学养、空灵、意境、清新等六方面之美。他将书法与诗结合,就能体现出“天涯美学”至美意境。(记者冯源)
新闻推荐
- 这份“答卷”含“金”量足!多重优势吸引跨国企业持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2025-07-22
- 江西旅台同乡会到上饶参访交流2025-07-22
- 第三届湖台青年“追梦 筑梦 圆梦”交流暨体育嘉年华活动在吴举行2025-07-22
- 2025“相约醋都 放飞梦想”台湾大学生实习体验营在镇江举办2025-07-22
- “情牵两岸 相约运河”苏台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在扬启动2025-07-22
- 今天迎大暑 一年中最热节气来临 注意防暑降温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