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深度老龄化 养老资产不足或陷“银发贫困”
编辑: 许子晨 | 时间: 2014-09-26 10:24:56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2014中国养老金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银发经济时代”论坛25日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2010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劳动人口因为养老资产不足等问题,未来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当日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是由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教授带领课题组编写的第一部有关老龄社会与民生保障的报告。
按照传统统计口径,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不过,对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这份报告显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即提前1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而对于老龄化的到来,报告认为国人即老即富准备不足。这首先体现在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达到1万美元即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其次,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养老难困扰着2至3代人;再次未老先懒情绪滋生,劳动人口(15至64岁)就业参与不足,加之养老金增长快于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增长的“倒挂”政策,再鼓励人们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剧了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问题,当这个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很多人会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与此同时,养老金政策在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报告认为,养老金政策欠公平。身份制和多轨制等问题导致养老金贡献和待遇差距在不断加大;同时,养老金制度欠效率,企业和职工养老金费率偏高,但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缺乏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负债率高。在中国人口相对年轻的阶段,挪用职工缴费形成的空账记录、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转制中形成的视同缴费工龄、大量非正规用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低收益、征用农地的农户补偿等,均属于养老金全覆盖政策下的政府负债;另一方面,养老金基金化率很低,目前国家储备约1万亿元,职业养老金约0 .7万亿元,而越来越的OECD国家养老资产总量已经超过GDP。
杨燕绥认为,未来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人口消费和购买力,是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
新闻推荐
- 《追光》,用一段历史谱写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恢宏画卷2025-10-21
- 香港故事丨三代传承,绣出步履生花2025-10-21
- 学者:联大第2758号决议无懈可击,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站不住脚2025-10-21
- 赖清德民调崩盘 支持率仅剩三成2025-10-21
- 南水北调 利国利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看河南”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走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2025-10-21
-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电贺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郑丽文复电习近平表示感谢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