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登岳阳楼 赏洞庭美景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 刘燕枫 )盛夏之时,两岸媒体同仁顶着高温酷暑,继续“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采访团亦或泛舟洞庭湖上欣赏壮阔的湖光山色;亦或探访君山岛,聆听娥皇女英与泪斑竹的凄美传说故事。(7月)30日傍晚时分,在落日余晖中吟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发怀古之幽思。两岸媒体人仿佛穿越,面对清代张照所书真迹,如与古人神交。

 

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与岳阳楼一水之隔。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的洞庭湖,比喻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为银盘中的一枚青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因年事已高病逝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因为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后人就把洞庭山改名为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岳阳楼雄踞岳阳古城西隅,紧临洞庭湖,气势豪壮不凡。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相传这里在三国时曾是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便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来改名“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完美结合,其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历史内涵,使之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抒发忧国济世为主要传统的特殊的意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著名文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便是这一传统的始唱者。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岳阳),重修岳阳楼,并致书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请他作《岳阳楼记》。然后,又请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刻字。于是,滕楼、范记、苏书、邵刻,成了岳阳楼的“四绝”。自宋迄今,已过去900多年,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而苏书邵刻《岳阳楼记》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

 

范仲淹不仅将岳阳楼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种感触描写得淋淳尽致,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岳阳楼的宏伟,而且将杜甫精神发扬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情怀,成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写照。

 

岳阳楼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传、文以景扬。今天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砖木结构建筑,别具一格。进入大楼,只见四周挂满了历代名人的题咏。二楼楹柱镌刻着孟浩然、杜甫的名句,正中十二块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张照书的《岳阳楼记》赫然醒目,启迪着游人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