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艺术北京:年轻艺术家受宠 经典馆受冷落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5-07 17:40:48 | 来源: 京华时报 |
像是一场盛大的邀约,4月30日下午5点,为期4天的“2014艺术北京”如期在农业展览馆启幕。今年是“艺术北京”举办的第九个年头,据介绍,本次博览会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150多家画廊的三千多件作品,总展出面积约2万平方米。从画廊主、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媒体等艺术圈从业者的反馈来看,相较于往届,此次“艺术北京”参展作品整体水准更高,现场人气更旺,销售情况可观,青年艺术家与新水墨更是抢尽风头。但阳光背后,总有阴影,在当代馆享受溢美之词的同时,经典馆备受冷落,大杂烩式的场馆里,部分参展商不无怨言。
□亮点人气买气并存年轻艺术家受宠
“今年更热闹了”——这是不少画廊负责人对于VIP之夜的直观感受。走上一圈,不难发现,火爆的现场看不到多少外国人,银川当代美术馆总监谢素贞直言,她惊讶于当下国人对艺术的热情,“以前靠外国人撑场,现在中国人足以撑场了”。
参展的画廊也更给力了。首先,画廊展出的作品更考究、布展更精致、方向更明确,“要么推年轻人,要么推经典,要么主打装置,比较专一”;其次,这一届在销售上非常快速,“5点的预展,我5点半进来时,很多画廊的作品就贴上红点了。”收藏家刘钢在VIP之夜告诉记者。
除了香格纳画廊、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公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诚品画廊等我们熟悉的面孔外,今年还注入了新血液,如首次加入的白石画廊、季节画廊、表画廊、东京画廊+BTAP、玉衡艺术中心等。相较于西方体系下的博览会来说,符合中国市场的作品在本土博览会上更能找到合适的买主。更为重要的是,“参加家门口的博览会能带来一些实际的效益,不仅能销售作品,还可以认识新的藏家、新的策展人。”北京现在画廊负责人黄燎原说,但他这两年没有把“北京现在”带过来,“以前参加过,但中途退出了,现在气氛这么热烈,我想我们还会回来”。
据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AMRC)公布的统计数据,本次“艺术北京”参观人次达5万人次,销售数量达1000余件,成交率同比提高25%,96%的展商有成交。部分机构表现更是突出,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诚品画廊、艺-凯旋、美博文化等带来的作品在开幕当晚即被卖掉80%以上;有些藏家入场后,一开始还犹豫,想再“看一看”,但一个转身,回头就无货了。据统计,销售最好的作品价位主要集中在5万到50万这一区间。
“作品面孔新,价位分区明确,有几百万的大件,但更多的是来自青年艺术家、低价位作品。”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认为这是本次“艺术北京”较为明显的特点。除了少量具备“镇场”性质的大件不易出售外,很多作品让买家“没有压力”。甚至不少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低到几千元,高鹏在星空间所中意的一张小画,仅为3500元。
入场者年轻化新水墨势头猛
不论是参展画廊带来的作品,还是销售情况较好的作品,较多出自于青年艺术家之手。那特画廊负责人吕婧分析:“对于画廊来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偏低,能够促进销售;对于新客户来说,也容易入手。”这次那特带来的作品,在开展的第二天已经出售了三分之二。
相较以往,大腕撑场似乎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今年并没有看到多少前呼后拥的艺术明星、收藏大鳄,入场者倾向于年轻化。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说:“以前好像谁不来就进行不下去一样,现在不是这样了,不论是艺术家还是买家,皆更为多元了。”
虽然新水墨艺术家李津的市场很火,现场不少小尺幅作品销售可观,但大尺寸的东西则不好出手,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所带来的一张李津创作的、售价为400万的大作,“问价的人多,都在观望。”展出第二天,其画廊工作人员说。
在整个当代馆的106家画廊中,似乎随处可见新水墨的影子。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家画廊带来了新水墨。在“贴红点”标示已售的作品中,占据销售绝大份额的亦为新水墨,尤其是年轻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不少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多个不同画廊的展示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近两年水墨市场的火爆行情,董梦阳说,“艺术北京”一直被看成是市场的晴雨表,能够从中总结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新水墨的势头确实很猛”。
□遗憾
经典馆像大杂烩参展商无力吐槽
相较于当代馆的热闹,经典馆要冷清不少。加之今年首次两馆距离拉开,问题更为突出,连续五年参加“艺术北京”的敬贤斋表示:“如果明年还是这样,就不来了。”
尽管主办方事先考虑到两馆分离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有意设置了各种引导去往经典馆的标志,但在VIP之夜,经典馆的人气跟当代馆显然没法比。首先,两馆距离太远,人流量不够集中,不少观众向记者反映“当代馆太大了,一圈下来,腿都跑断了,谁还有心情进经典馆”;其次,整个经典馆的规模大幅缩水,分区随之杂乱无章,不知道这里到底在展什么,很多人到门口往里瞧一下,就走了。加之民间工艺、欧洲古董家具、境外油画等参展商数量减少、布展过于零碎,让整个经典馆看起来就像一道“大杂烩”,“除了当代的,把所有东西都弄到这边了,经典馆就像一个杂项馆,似乎可看可不看。”说起这些,北京墨宝行的工作人员不无郁闷,他表示对于经典馆的服务和设施更是“无力吐槽”。
敬贤斋的经理王璐对此次经典馆同样很失望,“两馆离得太远了,整体太差了,今年的参展商也至少缩水二分之一”。同时,一些细节也做得不尽如人意,如:开幕之前,经典馆入口处竟然悬挂着“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的牌子,这让王璐无法理解,“到底是‘艺术北京’还是‘手工艺品博览会’?怎么能将这两者弄一起呢?太开玩笑了”。最后,在王璐等部分参展商的强烈不满下,主办方将其取下了。
此外,于5月3日,空间站爆出,在VIP之夜遗失了“四本蓝色的书”。每年有亮点,每年有问题,一如董梦阳所言,“我们的硬件、软件都不够,没法跟外面的比,需要一点点慢慢来”。
□对话总监
“比去年好”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京华时报:很多人反映,这一届“艺术北京”比去年好,如果满分是一百分的话,你给这次“艺术北京”打多少分?
董梦阳:这是典型的媒体语言(笑)。我从来给自己的要求是“进步”,不去想一定要超过谁,对我而言不现实,也没意义,因为没有什么可比性,不想去看国际上的一些博览会,我怕受刺激,一刺激就着急,但着急也没用,一步一步来才是最重要的。“比去年好”,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京华时报:“艺术北京”已经举办了九年,这九年中,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董梦阳:以前的博览会,很多人不太愿意看,一百家画廊跟十家一样,十家画廊的作品跟一家的一样,什么好卖画什么,同质化太严重。而现在更加丰富起来了,也更加认真起来了。同时,画廊的操作水平、组织者的服务意识都在提高。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老面孔了,以前好像就等着那几个人来,没他们几个好像就垮了一样,现在有很多新人进场。可能交易额不见得比往年高,但成交量上去了,这是一个希望。
京华时报:“艺术北京”发展到现在,它的定位找准了吗?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董梦阳:首先立足于本土,让这个市场一点点成长起来。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呈现设计的力量、民间美术的力量,希望艺术各门类的东西都有所呈现。从组织者的角度考虑,希望能够更专业地将这些门类规划起来。在这里,当代艺术是主流,但也希望能够做成超市,细分市场,那是发达以后的事情了。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