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不做事的两个人:一个钱锺书,一个王瑶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5-12 15:43:25 | 来源: 东方早报 |
相比学术语言的严谨、简约,王瑶先生的私下谈话是最具特色的。
相比学术语言的严谨、简约,王瑶先生的私下谈话是最具特色的,采取的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充满幽默、机智,常出人意料,又入木三分,发人深省。但又点到即止,全看听者有没有悟性。
记得当年我和陈平原曾私下讨论,准备将先生客厅里的高谈阔论录音、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那将是一本更能传达先生的思想、精神的著作。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就风云突变,先生也被卷走了,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先生给我留下了14句印象深刻的话,有9句是可以说的。首先是对我的四次教诲。
1978年我入学不久,他跟我说:“钱理群,我知道,你已经39岁了。年纪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冒出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一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做学问,好好地下工夫,慢慢地出来。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当先生助手的1981年,先生专门找我谈话:“钱理群,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会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这个时候,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你主要追求什么东西,然后牢牢地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好,充分发挥。其他事情要抵挡住,不做或者少做,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要拒绝诱惑,牢牢把握自己所要的东西。”
在担任助手期间,先生对我的教诲反而不多。一次在闲聊的时候,王先生突然对我说:“钱理群,我跟你算一笔账。你说人的一天有几个小时?”
当时我就蒙了,只得随口回答说:“24小时。”先生接着说:“记住啊,你一天只有24小时。你怎么支配这24小时,是个大问题。你这方面花时间多了,一定意味着另一方面花时间就少了,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不可能样样求全。”秃头秃脑地讲了这一句,就不再说了。我就反复琢磨王先生的这句话,我觉得这是对前一句话的补充与延伸,他是在提醒我:你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付出,甚至有所牺牲,“不能样样求全。”
最后的教导,是王瑶先生逝世之前,留下的遗训。那时形势非常紧张,大家都有点惶惶不安。先生就说:“你们不要瞻前顾后,受风吹草动的影响,要沉下来做自己的学问。”有人问:“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先生回答:“不要问别人你该怎么办,一切自己决定,一切自己选择。”说完这些话不久,先生就“走”了。
第五句话是关于他自己的选择。有一天,王先生突然对我说:“我现在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垂死挣扎’,什么事也不做呢,又是‘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说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我听了却为之一震,立即联想起鲁迅《野草》里的“死火”的两难:或者“烧完”,或者“冻灭”,而最后的选择也是:“那我就不如烧完!”
第六到第九句话,都是谈知识分子的。第六句话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所谓分子,就是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关于“什么是知识分子”,有过无数的讨论与争论,王瑶先生寥寥数语,就讲清楚了。
有一次,王先生突然跟我谈起当代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表现来。这是很少有的,因此,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王先生说,某些知识分子看起来很博学,谈古说外,其实是“二道贩子”:对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贩卖而已。
王先生又说,还有些知识分子,很聪明,开始时也用功,在学术上确实作出了一些成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然后,就吃老本,不再做学问了。而是到处开会、演说、发言、表态,以最大限度地博取名声,取得政治、经济的好处,这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了。但也还要打着“学者”的旗号,这时候,学术就不再是学术,而成了资本了。当年的研究,不过是一种投资,现在就要获取最大的利息了。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这样的“二道贩子”,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恐怕是越来越多了,我因此而不能不感佩王瑶先生的“毒眼”和远见。同时也时时警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伪学者”。
王先生关于知识分子的第九句话,现在已经几乎是社会流行语了:“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我记得王先生先是在私下里和学生、朋友说,后来,在政协会议上一说,就传开了。
一直到今天,人们说起知识分子的处境与选择,也总要提起这句话,王先生也确实把知识分子言说的尴尬、无奈和顽强坚守,说透了,而且用的又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有意思的是,今天人们提起这句名言,已经完全忘记了其发明者是王瑶。
我给他做助手时,王先生还说:“钱理群我让你做我的助手,你知道你的工作是什么吗?现在这个时代,你要是不动,人家就把你忘了,你就负责在外面帮我晃来晃去,表示王瑶的存在。”我当时非常震惊,心中悲凉,先生太聪明,看得太透。
上世纪80年代不做事的有两个人,一个王瑶,一个钱锺书。
钱锺书在1980年代也是只整理过去的文章,新作很少。王瑶太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看得太透了,他知道现代文学研究不能做得太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真正有作为的是古典文学研究,但是他回不去了,所以他绝望,但还是积极有为的,体现的还是鲁迅精神:反抗绝望,看清楚一切,又知其不可而为之。
(作者系北大中文系教授,本文为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刊发时有删节。)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