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中国特色”的黑色电影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3-27 11:02:26 | 来源: 北京日报 |
原标题:《白日焰火》:“中国特色”的黑色电影
巧妙的欲言又止
如果说《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拿下金熊是一场华语电影的胜利,那么如今它的全面上映则是一场人性表达的胜利。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加值得举杯相庆。正如首映礼上主持人、学者史航所说:“中国大陆电影有《白日焰火》和没有《白日焰火》是有很大区别的。”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的某些表述仍然是欲言又止的,但他的聪明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欲言又止:一方面为不熟悉中国的西方观众预留了可供遐想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擦着国内表达尺度的边线,好像巴萨的足球,观赏性和实用性,两边都没耽误。
对三线小城的全景式呈现
影片故事围绕一桩罪案,在一个中国东北的三线城市缓缓展开,导演通过克制的电影语言将这座小城里的生活做了全景式的呈现。从粗陋的路边小馆到肮脏的公共浴池,再到闪烁着艳俗霓虹的舞厅和电影院,这些邋遢的片段拼起了倒霉警察张自力的生活版图,他改变不了也逃不出去。就好像焰火本属于夜晚,却无端绽放于白日——从片名开始,一种无助的疏离感就弥漫开来,入脑入心地渗透到影片的每一个镜头。其实,警察失手导致离职——后来摊上大事儿——最后实现逆袭,这样的桥段,早就被全世界用烂了。《白日焰火》的故事架构如果移植到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里,毫无疑问会变成一部三流警匪片。但本片果断跳出了这种模式化的叙事,从张自力的精神困境出发,讲述了每一个人的绝望在一个破败的三线小城里交汇、碰撞,最终构成了整体的沦陷。梁志军背叛了社会秩序,吴志贞又背叛了梁志军,而张自力为了实现一个目的最终背叛了吴志贞,但其实所谓的社会秩序在一开始就已经背叛了张自力;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循环推动着剧情,也推动着剧中人们死水一般的生活缓缓流淌。最后,张自力在烟雾缭绕的庆功酒桌上说:“还是刘队指挥有方!”一句话宣告了对体制的回归,此时的镜头从正面切到侧面,张自力和刘队的两张笑脸如花绽开,我们却好像看到一双手高高举起,选择最安全的方式继续苟活。
“中国特色”的黑色电影征服金熊
有人说《白日焰火》是一部黑色电影。的确,它具备了一些经典黑色电影的重要元素,比如蛇蝎美人和单打独斗的侦探,尤其是梁志军死而复活的情节简直就是在向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致敬。但是,廖凡扮演的离职警察张自力实在太过不堪了——他身形臃肿,经常喝醉,而且在工厂保卫科被众人嘲笑时,不但不觉羞耻,反而嬉皮笑脸地动手调戏女工,在他身上哪里还看得到《马耳他之鹰》里鲍嘉所塑造的硬汉侦探的半点影子。可是,还原到中国北方三线城市的现场,你就知道那里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硬汉侦探,张自力的表现才是最可信的。他可以毫无缘由地殴打洗衣店的客人,也可以为了破案笼络吴志贞的情感,却最终一次又一次地弯腰钻进刘队那辆象征着国家机器的警车,假装还是他们的一分子。在遇到无法定义的类型时,我们喜欢加上“中国特色”几个字,那么《白日焰火》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黑色电影,但其实,比电影还要黑色的正是生活本身。
难道本片主角张自力是一个坏人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张自力们的生活是无奈的,他们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选择,就像影片开始时那些被煤车运往各处的残肢,无法遁形却不知所终。本片制片人文晏谈到影片原本是想让张自力这个人物最后通过把自己交给法律完成自我救赎,但我个人认为其实目前的版本反倒更好。因为这个时代没有英雄,也没有可供英雄成长的土壤,所以也就无法救赎,选择于己有利的苟活是每个惶惶生存于世间的小角色的权利,这才是现实。影片结尾处,张自力近乎癫狂的独舞,释放的正是他心底的某种挣扎——这样隐忍的表述恰到好处。
中国经济腾飞造就了北上广深的同时,也次生了一大批有如本片所表现的三线小城。他们好像大都市淬火重生的过程里滤除的渣,带着秘密顽强生存——片中处处闪耀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理性光芒十分耀眼。柏林电影节最早叫作西柏林电影节,光其名称的变化就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她的审美也从来不止步于电影的艺术性,而更多关注社会学范畴的能指和隐喻。比如上届斩获金熊的罗马尼亚影片《婴儿式》,其情节与某国去年发生的一件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高度吻合——这种对敏感现实的质疑和解构才是柏林的菜。难怪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在《白日焰火》获奖后感言:“这部地道的中国电影,拍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积极信号:复杂人性的客观表达
《白日焰火》是导演刁亦男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作品。承接《制服》和《夜车》,导演仍然将警察这个有着特定社会职能的清晰的身份赋予主角,进而铺开故事。导演之所以反复沿用这个身份,是因为警察的日常工作是办案,而罪案恰恰是映射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最为直观的镜子。不论多么高明的伪善,最终在探案的过程中被一层层剥开,从这个层面上说,警察正是距离鲜活的人性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最近的人群。而这个人群本身也在不断演绎着更为复杂的人性纠葛。
刁亦男像一个太极大师一样辗转腾挪、欲言又止、犹抱琵琶,终于交出这样一部虽有妥协却不失聪明的作品。或许这是审评者与创作者双方的共同妥协,那么我愿为这次妥协叫好,也祝愿中国电影能在这样的相互妥协与理解里步履坚定地迎来美好。
关联电影:《杀人回忆》、《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第三人》、《无人区》、《夜车》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