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台:传递光明的使者

今年冬天的中国黑龙江省,迎来了五十年一遇的大暴雪,然而,在这个注定寒冷的季节,北国冰城哈尔滨却一直被一个爱心传递的温暖故事牵动着。九年前,黑龙江省阿城电视台女记者闫阿红在因病去世之后自愿无偿的捐献了眼角膜,移植了闫阿红角膜张子丽老人因此恢复了视力重见光明,度过了九年的幸福生活。今年张子丽老人去世之后再一次捐出了眼角膜,而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丁女士,幸运的成为了这枚眼角膜的受捐者,也成为这个传奇故事中的下一个女主角,两次眼角膜的捐献,演绎了一个爱与光明传递的故事,请关注黑龙江台采制的报道《传递光明的使者》。

丁大娘女儿:“睁眼睛,能看见那个表吧。看到那表了。上面的大字能不能看到,那个就是山,太好了……从哪看是山?往上倒的山。我太激动了,我妈能看见了,真激动。我们再往后看看,往上,再往后能不能看到?往下倒的。”

 

2013年11月12号上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眼科病房内突然沸腾起来,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农民丁大娘,经过眼科医院院长刘平教授实施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告别了51年的黑暗生活,终于再次重见光明。女儿、女婿、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还有窗纱透出的屡屡阳光,50年来第一次这样清晰的呈现在她的视线里。

丁大娘:“这是我二姑娘,后面是我大姑娘,长得像我年轻的时候。”

刘平院长:“大娘你这个眼睛现在看挺好的,还能恢复,所以别着急,现在我们就是把他护理好。”

经过简单的检测,丁大娘的视力到底达到了多少?将来又会达到什么样的视力水平呢?随着检查的进行,刘平教授脸上紧张的表情终于变成了会心的笑容。

刘平:“我现在的感觉一颗石头落地了,在打开绷带之前我自己也非常担心,那么现在看,我们通过检查这个植片还是基本透明的,有点轻微的水肿,这也是手术的正常反应,那么通过视力检测能看到0.25,那么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视力还会提高,现在初步看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和激动中时,丁大娘突然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语:“我眼膜以后也往出献,人家为我付出了,我也能为他付出。”

今年60岁的丁大娘,自小就患上了眼角膜疾病,视力模糊,50几年来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从未出过远门。不久前眼病加重,丁大娘来到哈医大眼科医院检查,刘平院长建议她通过眼角膜移植手术完全有复明的希望。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在2013年11月11号晚7点一只角膜安放在了丁大娘的右眼,而这只角膜里承载着一个传奇故事。

时间退回到9年前的11月12号,黑龙江省阿城女记者闫阿红离开了人世,美丽善良的她,把一双角膜留在了世上,捐给了黑龙江省眼库。

闫阿红,1970年生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生涯里,她用手中的笔为许多人描绘了光明的未来,实现了美丽的愿景,用她瘦弱的臂膀,成为弱者的依靠,为别人带去遮风挡雨的庇护。2000年,34岁的闫阿红被诊断患上了子宫内膜癌,一向为别人带去光明和希望的她,做了一个决定,既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延续自己对着世界留恋和热爱,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

 闫阿红生前照片

闫阿红:“把你的眼睛能看见光明的眼睛去捐给哪些看不到光明的人,让他们看到祖国美好的打好山川,去享受光明,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在阿红停止呼吸的这一天,同像她希望的一样,她的眼角膜被移植成功。两天后72岁的张子丽老人重见光明,这份传递的光明带着闫阿红热切的愿望照亮了张子丽老人生活,面对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老人兴奋的留下了眼泪。

张子丽:“这个那是我姑娘,她穿红衣服,你穿米色的,你穿黄色的,你穿黑色的,你也穿黑色的。”

出院后,张子丽家的电视总是打开着,人们司空见惯的画面老人怎么也看不够,原本只有声音的世界,一下子变得丰盛和立体起来,张子丽老想着四处走走,家人也带着他去旅游。

张子丽:“走太远我上不来气,在天安门还留相了呢。”

九年的快乐和色彩深深烙印在老人的记忆里,于是她也有一份郑重的托付,今年年初,张子丽肺部病情加重,病重期间,老人向她的女儿王红说了和闫阿红一样的嘱托: 等我走了以后把阿红的眼角膜留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光明,享受美好的生活。

2013年11月5号晚,张子丽离开了人世。7天后的11月12号,丁大娘成为阿红眼角膜的第二个受益者。也许是命运意味深长的缘分,九年前的今天,这枚眼角膜为张子丽带来了斑斓的变化,而九年后的这一天,这枚饱含情谊的珍贵的角膜仍继续在丁大娘的眼中完成着使命。

不太善言谈的丁大娘在重见光明的那一刹那,说出了捐献眼角膜的心愿,而她的儿女们也一起签订了角膜捐献协议。

因为眼睛还没有完全恢复,丁大娘的角膜捐献协议就让女儿代签。

丁大娘女儿:“我替我妈签,我妈等的也不容易,很想见捐献眼膜人的照片。”

丁大娘的承诺让所有人感动,我们不禁猜测,阿红的这个眼角膜还会第三次续写传奇吗?而我们又不禁相信,只要有爱,就会有爱的传奇。作为闫阿红眼角膜两次移植手术的亲历者,刘平院长感慨地说,自从2004年闫阿红捐献角膜以后,在她的精神的感召下,黑龙江省眼库迎来第一次眼角膜捐赠高潮,角膜捐赠数目从最初的零库存,逐年增多。

刘平院长:“据我所知道的,用于光学目的的二层眼角膜移植在我们省肯定是第一例,从医学的角度是一种新技术,但我想他的社会意义应该是更大的,从闫阿红以后我们角膜逐渐增多,因为有了她的带动使我们眼库提供来源打开一条新的路,而且闫阿红这种精神鼓舞了很多人,我们很多志愿者都是看过听过闫阿红的报道同我们眼库签订协议,最后实施捐赠使很多角膜致盲患者得到救治。”

事实上,就在刘平院长为丁大娘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当晚,他还要进行6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尽管最后一例手术在凌晨一点才结束,但刘平院长依旧很兴奋,因为从医几十年来,一天当中进行7例角膜移植手术,这还是第一次。当越来越多的人重见光明,他也看到了黑龙江省角膜移植事业的曙光。

刘平:“通过这种爱心的传递,光明的传递,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这件事,来参与到这件事情里来,我们角膜移植这项事业就会很好开展起来,让所有角膜病盲都能早日重见光芒。”

一线光明,两次传递,无数感动,整整九年的时光当中我们感受了温暖,看见了力量,还明白了什么是最朴素的奉献,因为一个人的善举,两个、甚至更多的在黑暗当中摸索的人就能向光明更靠近一点。

从11月5号,安详离世的张子丽老人将曾经给予她9年光明的眼角膜再次无偿捐献,到11月11号,闫阿红捐献的眼角膜二次移植成功,一枚眼角膜,感动了很多冰城百姓。就在丁大娘重见光明的这一天,黑龙江省眼库一上午与50多名志愿者签订了角膜捐献协议。他们中有老师,有输电员工,有自己创业的老板,退休人员,还有出租车驾驶员,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有着相同的美好愿望,那就是百年之后用自己的眼角膜点亮他人的生活,让爱心传递,让光明延续。每一个人认真填写表格的神情和说出的朴实话语令人动容:

“想法很多年了,我爱人和我儿子特别支持,今天早晨来的时候我儿子说,妈妈一定去。”

“这是一份感动吧,中国呢这种意识非常淡薄,在网上也看到一些数据在国外这种捐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的事业中,传递这份光明吧。”

“实际早就有这个愿望,真正到这的时候还有点紧张,挺激动。”

“能把我的眼角膜留给那些长年处在黑暗当中的人能够重见光明,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我觉得对我还是对他们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